近日,两位年轻妈妈走进了联洋第六居民区的居委办公室,她们在看到居委的微信公众号丰富的内容后被吸引进来,主动提出愿意在社区举办一场跳蚤市场,由她们担任活动的主角。于是在这两位热心志愿者的组织下,小区的跳蚤市场如期举办,居民们走出家门,拿出家中不用的闲置物品摆摊买卖。一个孩子高兴地说:“我八岁了,一共卖了40元啦!”自信和自豪溢于言表。一位年过八旬的老爷爷用轮椅推着老伴,不到半个小时就淘到满怀的收获。居民区通过微信平台把社区有能力的志愿者挖掘了出来,并直接推向第一线,实现了居民主导、群众自治。
联洋第六居民区是一个高档商品房小区,小区里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一方面,由于洋居民较多,传统的紧密型的邻里关系逐渐演变为松散型的有些隔膜的邻里关系,居民之间缺少联络,对居民区党支部和居委会的依赖也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小区内还有着一批有热情、有想法、有能力,热衷于为社区服务的志愿者。“如何将现有的志愿者资源有效整合起来,吸引更多的居民走出家门,融入社区,形成一个有活力、有张力、有效率的居民小区”成了摆在居民区党支部书记禚桂平面前的一道难题。
禚桂平意识到作为一个国际化社区的支部书记必须与时俱进,摸索一种新的群众工作法。她按照“互联网+社区治理”的工作思路,开始探索“指尖上的群众工作法”。从进入居委工作以来,她就开始尝试运用“微信平台”这一现代网络沟通和传播方式来助推社区管理工作。经过一年多的运作,目前以“微信”为媒介的宣传、沟通、管理系统在联洋第六居民区初具规模,并成为社区管理的主要方式,初步尝到了“指尖上的群众工作法”便利、高效的甜头。该工作法主要以“联洋六居委”微信订阅号为统领,以各个微信群为支撑,通过“微信”建立了“虚拟社区”,使现实版的“熟人社会”与虚拟版的“熟人社会”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第一层级是“微信公众平台”。这个平台主要用于社区活动预告、社区信息推送和社区服务项目介绍。上线后,联洋第六居民区先后发布了“联洋广场梦想讲座——环保志愿者姜龙的追梦故事”、“爱联洋爱九城跳蚤市场”、“和爸爸妈妈一起过六一”、“花木人游花木”等活动预告。消息发布快捷,信息知晓率高,参与人数踊跃。“居委服务项目指南”开出了“居住证办理”、“生育手续办理”、“敬老卡办理”等栏目。参照新区市民中心办事模式,将居委办事项目分别以办事清单、提交材料、办理时限、注意事项等形式,在微信公众订阅号上公布,供社区居民参考。今后该微信订阅号还将推送更多的“子栏目”,包括居委志愿服务项目、文艺团队建设、特色工作介绍等,内容将逐渐丰富,信息承载量将更大。
第二层级是若干个微信群。目前,小区已开通的微信群包括青少年活动群、妇女计生群和党员群,接下来还会开通楼组长的管理群。“这个平台不仅是一个宣传、沟通、交流的平台,也是一个管理平台,通过各个微信群,对党员、楼组长和志愿者进行统一管理和服务。”最先尝到甜头的是“青少年活动群”。原本一个小众的暑期活动群,一下子引来众多爸爸妈妈,这些平日里隐匿寡言的家长们,在群里活跃得很,居民相互间也加深了情感。“原来我们的服务对象主要为两头,即老年人和青少年,现在向中青年群体覆盖。我们的服务时间也可以从工作日的8小时向8小时之外拓展。我们随时与居民保持互动,居民有什么问题,我们随时回应。”线上的交流,也带动了线下活动。小区里原本活跃着一支“全职太太群”,居民区党支部将之吸纳到妇女工作的朋友圈,一起来策划搞活动。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花木街道联洋第六居民区利用微信平台管理社区事务产生一些特效:提升了快捷性与便利性。自从建立了微信沟通平台之后,各类信息就可以被社区居民及时获悉,体现了效率和速度的优越性。同时,对于社区管理、社区服务的某些问题,居民若有意见和建议,可以放在平台上讨论。居民区可以第一时间了解到居民的需求,群众关注的热点和焦点问题更加凸显,从而为计划制定、工作预测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对需要解决的问题,居委会便可在第一时间及时跟进,快速解决。线上沟通结合线下互动的方式,社区服务与居民更加贴近了。提升了带动性与辐射性。“指尖工作法”的运用,不仅拓宽了居委的服务受众范围,延伸了居委服务的深度,它使社区志愿者的队伍从老年人向青少年扩展、从小朋友向父母们带动、从退休人员向在职职工辐射,社区不断有新的志愿者加入,志愿者的队伍的不断扩充,带来的是社区工作的生机和活力。提升双向性与全方位性。“指尖工作法”的运用,增强了居民区、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双向性。传统工作模式下,居委的工作往往是单向性的、单点性的、单时性的,经常会出现“敲不开门、说不上话”的尴尬状况。“指尖工作法”恰恰可以改变这种局面,既可以做到“实时性”,也可以做到“双向性”,居委有活动安排、志愿需求等,会第一时间在各自平台进行推送,居民有疑问、要求等,也可以第一时间做出回应,双方的沟通、交流更有效率。同时也增强了居委、居民之间沟通交流的全方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