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资讯 > 最新要闻

北京:由“跟跑”到“领跑” 打造金融营商环境“北京样本”

时间:2023-10-20 15:11:00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作者:促进网
       10月19日,市金融监管局、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联合召开“推进金融改革 服务实体经济”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了近年来各部门在优化金融营商环境中取得的新突破和新成效。
  北京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倪卫东和北京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国斌出席发布会并答问。
  由“跟跑”到“领跑”
  市金融监管局党组成员、副局长王颖介绍,近年来首都金融始终以提升企业、群众获得感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压茬推进各项改革任务落地见效,切实缓解中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创新形成了一批具有突破性、示范性的“北京经验”,实现了由“跟跑”到“领跑”的整体跃升。
  一是出台一批支持政策,融资支撑度更加坚实。出台金融营商环境1.0、2.0、3.0版系列改革政策,参与全市4.0、5.0、6.0版政策制定。
  二是实施一批先行先试工作,示范引领度显著增强。在全国率先实现了机动车、船舶、知识产权等动产和权利担保登记信息的统一查询、开展全国首个股权投资和创业投资份额转让试点、推进知识产权保险试点、开展金融科技创新监管及资本市场金融科技创新试点工作。
  三是落地一批基础设施,资源聚集度不断增强。全面升级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持续打造获得信贷“一件事”集成服务、首创北京市乡村振兴金融服务站、建设并持续完善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
  四是搭建一批重点平台,融资精准度明显提高。持续开展北京畅融工程、深化银企对接系统、建立全国首个小微金融综合服务平台。
  五是形成一批体制机制创新,企业满意度持续提升。充分发挥金融服务快速响应机制作用、推进小微金融服务顾问制度、完善“融资纾困直通车”机制。
  六是持续推进一批绿色金融改革,助力实现“双碳”目标。出台《关于构建首都绿色金融体系的实施办法》《两区”建设绿色金融改革开放发展行动方案》等文件,持续完善首都绿色金融政策支持;积极争取国家先行先试政策,通州区、密云区成为首批国家气候投融资试点;北京绿色交易所建设的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CCER)交易系统和注册登记系统通过初步验收并开通上线开户功能,发布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等。
  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处于全国利率洼地
  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党委委员、副行长姚力表示,人民银行北京市分行一直将优化营商环境作为金融支持首都“四个中心”建设和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任务,引导金融机构紧紧围绕提升企业群众金融服务获得感满足感,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助力首善之区营商环境的不断改善。
  一是持续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为首都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目前贷款余额较2018年同期增长近4万亿元,截至今年9月末,北京地区人民币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2.4%,累计新增贷款同比多2227亿元;北京辖内金融机构企业贷款加权平均利率3.1%,处于全国利率洼地,较2018年降了145个bp,普惠小微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为4%,比2018年降了264个bp。今年1至9月,通过货币政策工具累计投放资金1215.6亿元,引导商业银行支持市场主体3.4万户。
  二是全面提升金融服务与管理质效,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便利度进一步增强。从时间、环节、成本三个维度持续优化小微企业的账户服务,企业办理开户时间由平均4天,缩短至平均1至3天。推进支付手续费减费让利,截至今年9月末,北京地区累计降费金额达20亿元,惠及市场主体312万余户;打造全国首个征信服务平台——“信用北京查”,构建“线上+线下”全覆盖、多元化的首都征信查询服务体系,实现“半小时征信查询服务圈”,通过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累计减免3.18万家企业应收账款融资登记服务费365万元。通过中征平台“政采贷”业务支持小微企业融资1.3亿元。
  三是紧抓北京“两区”建设机遇,推动外汇重点领域的便利化改革。在全国率先落地跨国公司本外币跨境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已形成“本外币一体化+本外币跨境”资金池政策体系;推动优质企业贸易外汇收支便利化试点扩容提质,累计业务金额突破3160亿美元;推进跨境融资便利化试点,帮助初创期科创企业畅通跨境融资渠道,借款平均综合成本比境内低400余基点。
  构建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
  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一级巡视员倪卫东表示,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北京监管局推动辖内金融机构坚持首善标准,不断优化业务流程、提高办理效率、主动减费让利,切实提升各类市场主体金融服务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一是强化资源配置,服务首都经济发展大局。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北京银行业总资产33.8万亿元,其中各项贷款14.1万亿元,较五年前分别增长40%和49%;制造业贷款及小微企业贷款分别增长86%和79%,对实体经济支持力度切实加大。
  二是强化数据驱动,赋能首都金融高质量发展。建设全国首个省级银政数据共享平台——北京金融综合服务网,打通政务数据与金融数据之间的“断点”,助力首都信贷资源精准投放,个人及企业获得信贷资金超2万亿元;支持不动产抵(解)押登记业务95万余次,贷款审批时间由数十天压缩至1至2个工作日;优化农业保险金融服务流程,理赔效率提升30%以上。
  三是强化渠道整合,构建小微金融服务新格局。联动北京市政府相关部门,升级设立“北京市贷款服务中心”,累计完成贷款审批7.5万笔,涉及金额3104.8亿元;北京地区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超2.1万亿元,近三年年均增长率达12.4%;贷款余额户数为89万户,三年累计增加55.3万户,实现了小微企业贷款“增量扩面”的目标。
  四是强化机制建设,探索科创金融服务新路径。试点设立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激发辖内银行保险机构服务科技创新企业的热情,精准满足科创企业融资需求。截至今年三季度末,辖内科技信贷余额8893.8亿元,较年初增长10.3%;存量客户数2.3万户,较年初增长12.1%;贷款平均利率显著降低;中关村科创金融服务中心,已受理376户科创企业和重点科技人才累计43.7亿元的信贷申请。
  五是强化行业自律,以更高标准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指导北京市银行业协会发布《关于优化信贷营商环境提升金融服务质效的倡议书》,从优化信贷审批流程、压缩审批时限、提升业务透明度、推动妇女金融服务等十个方面发出倡议,引导金融机构进一步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扩大服务惠及面,提高首都人民群众对信贷营商环境改革的满意度和认同感。
  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累计投资近1400家中小企业
  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党组成员、副局长苏国斌表示,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充分利用中小企业发展资金,用好中小基金,依托银行、融资担保机构等金融机构作用,“普惠支持+重点培育”并举,持续提升金融服务企业创新创业的能力和水平。
  一是用好政府资金,助力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2022年至2023年8月,中小企业发展资金、高精尖产业发展资金从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支持高精尖产业“硬科技企业”等方面发力,支持金额近30亿元。
  二是推出特色金融产品和服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向贷款服务中心22家银行征集优质贷款产品,统一汇聚成产品目录并推广;上线“千亿畅融”小程序,撮合中小企业融资需求;建设“信易贷”平台北京站,有效助力中小微企业信用融资;举办“千亿畅融”中小企业融资路演活动,为中小企业搭建股权融资对接平台。
  三是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助力中小企业快速成长。使用北京市中小企业发展基金、北京市高精尖产业基金,接续助力优质中小企业发展成长。截至2023年8月,中小基金累计投资1368家中小企业,其中投资初创期及早中期企业金额占比约80%;高精尖基金设立26支硬科技相关领域子基金,投资硬科技类项目229个,投资金额112.79亿元。
  四是深入推进上市服务,拓展优质企业融资渠道。设立企业上市培育库,打造拟上市企业服务工作机制,大力推动企业上市和新三板挂牌,截至8月底,专精特新企业当年新增上市11家,占全市新增上市公司数量的48%;专精特新企业新增16家新三板挂牌,占全市新增挂牌公司数量76%。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