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记者获悉,为破解建设项目落地周期长、环节多、推进慢的难题,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以“服务前置、要素先行”为导向,通过优化报地审批、加快控规编制、创新供地模式、简化规划许可等多维举措,为建设项目落地构建“全周期”服务体系,通过“早介入、快审批、优服务”的工作机制,推动建设项目从“拿地”到“开工”的时间大幅压缩,为助推商丘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
政策宣传前置,多渠道解读打通“最后一公里”。针对基层政府、企业和群众对土地和规划政策、工作流程不了解等问题,该局将政策宣传前置,采取通过“线上+线下”多渠道多方式加强政策宣传。线上依托官网、微信公众号等载体,推出“政策小课堂”“审批流程演示”等系列内容;线下组织“政策进园区”“服务进企业”专项活动,让企业和群众“看得懂、用得上、少跑腿”。今年以来,工作人员仅以专题讲座、现场答疑解惑等形式,走进8家房地产企业、4家工业项目厂房,重点对用地审批流程、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耕地保护责任以及违法用地的法律后果等知识进行了讲解。
企业辅导前置,定制化服务破解办证“痛点”。建立重点企业“一对一”联络帮办机制,组建由业务骨干组成的服务专班,将企业辅导前置,主动上门为企业提供办证流程辅导、材料预审等服务。针对建设项目特点,提前介入项目前期策划,协助企业梳理报建条件及审批要件等,量身定制审批时间表,解决各类审批办证难题,让企业申报材料一次性通过。
部门协同前置,跨部门联动压缩审批“时间轴”。打破部门壁垒,主动与发改、生态环境、文物保护等前端审批部门对接,将部门协同前置,主动获取项目备案、环评、考古等信息,做到让“审批跟着项目走”。在项目落地过程中,提前介入项目选址论证,协同发改部门优化用地布局,并联推进土地征收与规划条件拟定,将原本串联的审批环节压缩为并行办理,用地报批组卷会审时间从原来的15个工作日压缩至5个工作日,并同步开展规划方案预审,全力缩短项目落地周期。
流程衔接前置,联合审查构建合作"一盘棋"。加强工作协作,针对部门内部工作信息不互通、材料重复提交等问题,将流程衔接前置,建立“1+N”会商办公机制,将土地征收报批、用地预审、控规编制、规划条件出具等环节整合为“一件事”办理,变“接力跑”为“并排跑”,其中用时较长的控规编制时间由原30个工作日缩短为18个工作日。探索“容缺受理”“承诺制”等创新举措,通过全流程再造,进一步压缩审批时限,提升服务效能,让企业感受到“政府速度”背后的“服务温度”,将工程建设项目审批制度改革持续深化。
从“被动审批”到“主动服务”,商丘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的“四个前置”服务模式,不仅是工作流程的优化,更是政府职能转变的生动实践,通过政策宣传“早一步”、企业辅导“深一度”、部门协同“快一拍”、流程衔接“紧一环”,为建设项目落地铺就了一条“绿色通道”,让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成色更足,彰显了优化营商环境、助推经济发展的决心与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