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广东省佛山市某字体公司发现其享有著作权的字体被三家企业擅自用于产品包装,拟提起诉讼索赔4万元。但该公司顾虑重重:一方面担心诉讼流程耗时久,另一方面侵权企业分布多地,跨地域追责成本高,如何抉择?企业负责人从快速止损角度出发,最终选择向佛山市德捷版权商事调解中心申请商事调解。
专职调解员接案后,快速联系上三地侵权企业,深入梳理双方诉求与案情核心冲突。经调解员耐心调解,提出“授权费置换赔偿费”方案,双方最终达成共识。仅用时3天,这起跨地域版权纠纷便顺利化解,既帮助版权方节省了诉讼成本、实现快速维权,又为侵权企业解决了库存积压困境。这桩“双赢”案例,体现了佛山商事调解职业化改革的成效,更折射出佛山这座制造业大市在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中的创新智慧。
传统解纷之困
佛山民营经济的“成长烦恼”
佛山作为民营经济重镇,截至目前全市各类经营主体有171.23万户,其中民营经济经营主体165.7万户,商事纠纷时有发生。
然而,企业在选择解纷路径时,普遍面临“三难”:一难在“诉讼重”,诉讼周期长、成本高,且涉诉信息公开还可能影响企业信用;二难在仲裁“刚”,仲裁费用高,且一裁终局制下对抗性强,损害商业合作关系;三难在传统调解“弱”,传统公益调解缺乏稳定激励。某家具企业负责人说:“打官司耗不起,调解效果不是特别好,最后只能硬着头皮自己扛。”
这种困境背后,是传统解纷机制与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企业需要快速、低成本、维护商业关系的解纷方式;另一方面,现有调解体系难以满足现实需求。2022年至2024年,佛山市两级法院一审新收商事案件从36925件升至46106件,改革迫在眉睫。
职业化改革破局
制度、人才与市场的“三重驱动”
2025年1月,《佛山市司法局关于开展商事调解试点的工作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正式出台,确立“市场化收费、职业化队伍、专业化服务”三大核心原则,为商事调解注入市场化基因。佛山市司法局从制度筑基、人才引擎、市场驱动三方面铺设商事调解职业化道路。
破局关键在于构建一套立足长远、规范严谨的制度体系,为职业化调解机构的诞生与成长搭建制度框架。佛山以“出生即规范”理念培育调解组织,明确设立门槛:商事调解组织须由行业协会、商会、商事仲裁机构、公证机构等发起,设立须经司法行政部门审批;至少配备2名以上已获得法律、金融、会计、知识产权、海事等有关专业本科及以上学历,以及有3年以上的法律实务或商业谈判工作经历的专职调解员,建立全流程标准化操作规范。
同时,市司法局加强对机构完善内部治理体系的指导,如佛山市华泰民商事调解中心的《调解员聘任及考核管理办法》细化为21项指标,“不合格即退出”;佛山市正和调解中心的《商事调解规则》将调解周期、保密要求、收费标准写进合同,接受当事人和监管部门双重评价;各商事调解组织均设计结构化薪酬为商事调解员构建职业保障与激励体系,确保商事调解员“想进来”“留得住”。
商事调解职业化改革的关键在于人才。佛山通过“高校共建+实战训练+专家智库”模式,与华南师范大学、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建立调解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广东司法警官职业学院设立“正和奖学金”,定向培养调解人才;建立由退休法官、资深仲裁员、行业专家组成的专家库,为重大疑难案件“把脉”。
“收入不比律师少,成就感更高。”拥有10年企业法务从业经历的“85后”李曼诗跳槽做专职调解员,三年调处案件2523宗,成功调解1233宗,涉案金额超7亿元。这种人才引进模式,让越来越多专业人才加入商事调解员队伍。目前,全市共有109名商事调解员,其中专职比例达到45%,85.7%拥有本科学历,法学、经济、知识产权等专业人员占七成。
市场化收费机制激活了调解组织的内生动力,是实现职业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24年《佛山市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条例》以立法形式确立收费备案制,允许按标的额或小时计费,对困难企业减免费用,保障调解组织可持续运营。制度的施行,有助提升服务质量,推动佛山调解实现“规范化职业”蜕变。
2025年4月,广东省首家版权专业调解机构——佛山市德捷版权商事调解中心揭牌,采用“基础收费+困难减免”双轨模式,在实际调解案例中取得突出成效。而华泰、汇和两家机构还派驻26名专职调解员进驻南海区诉前和解中心,以市场化方式年均为法院分流案件超2000件,被广东省高院誉为“佛山模式”。
释放商事调解职业化“佛山效能”
商事调解的职业化改革不仅解决了企业急难愁盼,更推动了法治化营商环境的升级。
“没想到调解这么高效,既帮我们追回了货款,还维护了客户关系。”一位通过调解,一天内追回货款纠纷的商家感慨地说。商事调解职业化极大压缩了时间成本,案件解纷周期从6个月压缩至1月内,费用降至诉讼的50%以内,为企业带来了“降成本、护关系、促经营”的三重价值。
职业化调解的实践,正在逐步改变企业“遇事即诉”的思维方式,“调解优先”的理念开始生根发芽。2025年上半年,佛山各商事调解组织共受理商事案件4544件,已调解成功631件,涉案标的约1.6亿元,已履行561件,履行率约89%。
商事调解正成为佛山吸引投资的法治砝码,进一步提升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在调解一起涉及一家外资企业的化妆品配方纠纷时,华泰民商事调解中心调解员通过“保密调解+跨境视频”方式,一周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外资企业决定在佛山追加投资。佛山商事调解的创新实践与显著成效,不仅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也为全国商事调解工作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佛山样本”。
做强调解的佛山实践
佛山筑牢调解组织全覆盖网络,把调解触角延伸至“最后一公里”,构建起市、区、镇(街道)、村(社区)四级联动机制,形成“全链条”调解网络。目前,全市1689个人民调解组织、13653名专(兼)职调解员实现村居全覆盖,2025年上半年调解案件32109件;全市共有792个村居调委会,7031名专兼职调解员,2022年至2025年上半年村(社区)调委会共调解案件32109件,开展矛盾纠纷排查15.2万次。
为适应矛盾纠纷多元化复杂化专业化形势需要,佛山还在劳动争议、金融纠纷、物业纠纷、医疗纠纷、知识产权纠纷等矛盾纠纷多发领域,建成行业性专业性调委会283个,培育佛山市医疗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佛山市常林网约出行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特色调解组织。
佛山调解工作不仅在方法上创新形成品牌,更在实践中涌现出一大批获得国家级荣誉的先进典型。如佛山市医调委、禅城区治安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获得部级表彰;禅城区祖庙街道人民调解委员会获评“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委员会”;市医调委主任罗晓燕获评“2020-2021年度全国平安医院建设表现突出个人”;吴立林、尚慧当选“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莫敏基、曾志华等多名调解员先后获得部级表彰。
佛山正以调解之笔,绘就法治化营商环境新图景。
当调解优先的理念深入人心,当“15天和解”成为常态,这座制造业大市正以法治之力,为商事主体构建一个“和合共赢”的新图景。佛山将继续深化调解制度改革,加快构建全域覆盖、线上线下融合的“大调解”格局,全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商事纠纷解决优选地,让“有纠纷,找调解”成为社会共识,为构建法治化营商环境贡献更大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