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第二季度全国政府网站抽查结果显示,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随机人工抽查各地区和国务院部门政府网站441个,总体合格率96%。这也是三年来政府网站统计摸底的持续性表现。截至今年6月1日,全国正在运行的政府网站22206家,与2015年8月84094家政府网站相比,降幅约73.59%,其中,市级部门政府网站数量几近减半,县级以下政府网站数量缩减了九成以上。
多年来,在各地区各部门的信息化建设发展中,政府网站顺应时代潮流,打下较好的基础,总体处于“合格”水平,但也有许多网站存在更新不及时、信息不准确、互动不回应、服务不实用等问题,称为“僵尸网站”恰如其分。稍作探究,重复建设不能不说是重要原因之一,部门之间的相对独立,以及“装点门面”的需要,使许多政府网站一哄而上,出现了有数量无质量、有形式而没内容的问题。2017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政府网站发展指引》,特别点名了“重复建设”,指出网站数量的精简化才是潮流。此后,各地纷纷实施这一方案,规定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只开设一个网站,所属部门、单位通过上级单位网站开展政务公开、政务服务、政务宣传等。几年来的统计数据显示,这一“瘦身”目标已经初步完成,现在很多部门已经建成一体化网上政务服务平台,实现了“一网通办”的基本民生需求。
政府网站瘦身是大前提,关键是要坚持和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首先,要有数据共享思维。所谓瘦身,不只是砍掉不必要的网站,或把几个页面和功能堆叠到一起,而是要认清网站分散的本质,是“信息孤岛”“数据烟囱”等背后的数据离散。这要求必须有顶层设计思维,构建共享共用的全平台统一信息资源库,按照“先入库,后使用”原则,对信息统一管理,实现统一分类、统一调用、统一监管。其次,要有提质增效思维。许多网站虽然建成了、瘦身了,但只是录入官方资讯,办事界面和入口难找,要么互动不及时,要么就是“雷语”频出,这样的网站,与其说是办给群众用的,不如说是办给领导看的。对此,应要求提高责任意识,以方便人民群众办事为主要目的,搭建统一的互动交流平台,实现专人运营和维护,还要引入民意监督机制和第三方评价机制等,实现政务网站质量的持续提升。
需要注意的是,得益于当前信息交换模式的不断创新,政务建设的“标配”,不再是只有传统的政府网站,而是兼有了微信、微博、APP等多种新媒体形式。有人就担心,政府网站曾经出现过的形式主义,是否会同样在新媒体领域出现?这并非杞人忧天,曾经有一则新闻说,某地把公共饮水机改成新媒体形式,要下载APP“七步走”才能喝到水,而这种为平台而平台、为创新而创新的例子,似乎并不在少数。这充分说明,新媒体政务也迫切需要来一场“瘦身”,相关部门和单位须更加务实,不仅要看群众是不是真的需要,还须打破各部门各自为政、各搞一套的无序做法,强化顶层设计,该整合就整合、该注销就注销。同时,对许多商业APP可提供的开发功能,应该主动敞开怀抱、借力融合,像广东省政府和微信开发的小程序“粤省事”,集成了各个业务部门的民生服务,就是“互联网+”与政务服务深度融合的一个代表性样本。
用好互联网,善做加法,是公共服务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当前,电子政务的发展一片繁荣,但无论渠道和形式怎样扩张,电子政务的目标都应该是建成百姓喜闻乐见的沟通和办事渠道。就政府网站而言,在数量形式上瘦身,在服务品质上升级,最大限度地为上网办事企业、群众提供便利才是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