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电子政务建设需求已经发生深刻改变,简单来说要满足两个需求:一是满足政府的事中、事后监管需求;二是满足老百姓、企业对政府提供行政服务的新诉求,即高效、阳光、透明、快捷、安全等。”在日前举办的2015中国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峰会上,国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国家电子政务管网中心主任杜平一语道出了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下一站目标。
由国家信息中心和华为公司联合主办的2015中国电子政务信息技术峰会以“继网开来,云领时代”为主题,会议当天,多位业界大佬就当前电子政务发展的趋势和政策要求、新技术应用等话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作为我国金关工程总策划师和实际领导者,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毫不避讳地指出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存在的问题:起步早、投入大、成效显著,但与社会期望相比差距较大。对于目前我国电子政务的现状,杨国勋感到有喜有忧。他认为,经过多年的发展,目前电子政务主要应用于党政机关办公和操作事务层面,较少用于领导决策支持,为老百姓服务的能力不足。不仅如此,由于政府体量大、各地发展不平衡,起步早反而应用技术架构陈旧、安全机制不健全、转型困难大,与电子商务及一些优秀的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相比,应用技术水平差异较大。
“电子政务的本质是政务,政府的信息化是政府现代化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电子政务的上述问题,一方面其根源不是技术问题,而在于利益格局,体制机制,以及传统思维、方法等。当然,业务的执行能力建设有待大力推进。但另一方面对于系统架构,应用技术带来的问题,必须正视其负面影响,制定科学合理的技术改革和架构过渡方案。”杨国勋揭示了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建设痛点。
但毫无疑问,对于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时期的中国而言,信息化发展水平已经成为衡量我国综合国力和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利用信息技术发展电子政务也已成为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条件。”华为中国区企业业务销售副总裁杨萍强调了电子政务在新时期的重要性。
对于杨萍的观点,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家骏表示深有同感。宁家骏认为,随着公众对于政府治理能力要求越来越高,电子政务承担着支撑重大问题决策研判,推动重点工作,督查落实,提高服务人民群众以及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的重任。
记者了解到,从2002年到2012年,这十年电子政务的建设目标是服务政府部门,建设主要用于政府自身内部办公,旨在强化职能、处理业务,其实现路径是办公自动化。建设方式主要是各部门独立建设,其系统建设模式也是粗放式,后期运维模式大多是由部门内部完成。进入到2013年以后,也就是“十二五”中期,电子政务建设开始注重面向社会公众,如突出为民服务、网上办事、权力阳光运行等建设理念。建设目标转变成全面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建设方式呈现出由多部门共建,跨部门、跨地区的建设,建设的模式集约化,服务外包化等特点。可以说,目前电子政务模式正在朝三个方向发展:一是技术上走向云模式;二是业务系统回归政府履行职责的本质,而不是部门分工;三是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走向“大数据”应用。
对于这一趋势,曾身为金关工程总设计师的杨国勋说出了自己的担忧:美国国土安全部最重要的两个机构是海关和边境保护局,这两个机构的系统历来最容易遇到问题。这两个机构原来也是将系统进行外包,现在由外包变成内部做。因此,无论是外包还是政府购买服务,各个单位的信息中心及科技主管部门的责任并不是轻了,而是更复杂了。因此电子政务建设无论如何都不能忘其根本,要做到以需求为导向,基于线上发现热点问题,不断调整自己系统建设的主攻方向,最后实现一个好的效果。
专家建言
国家信息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杨国勋:改革做加法容易,但如果做减法,否定掉什么,要当心。在这一过程中,认为没什么用的东西,一旦减掉便会造成损失。因此,在新一轮电子政务建设中我们要做好新老系统长期并存的准备,并逐步进行平滑过渡。
国家信息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宁家骏:大家常说:要想富先修路。我们要搞好电子政务,也要把路修好,把网络基础设施做好。同时,做好的电子政务的建设,一定要开展绩效评估,以应用成效来评估我们电子政务的成效。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周民:发达国家电子政务发展呈现出开放、共享、集约化,优化服务和安全的趋势。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也呈现出很多的新的常态。我国在新一轮电子政务发展理念上,可以说越来越重视互联网,重视为民和便民的服务。
江西省信息中心主任金俊平:经过二十多年的努力,江西省建成了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外网平台。目前已经形成了四横一纵的网络。在推进电子政务过程中我们有三点体会:一是努力实现硬件集约化。集约统一不仅能集约大量资金,还能为协同应用和数据的共享提供很好的基础。二是梳理好顶层设计和协同推进的关系。在推动协同化应用中我们觉得五个统一特重要:统一组织领导,统一规划实施,统一标准规范,统一网络平台,统一安全管理。三是服务人性化。四是实现数据的标准化,推动信息共享。
某国家部委信息中心副主任:电子政务实现自主可控对保证国家的信息安全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推动自主可控的产品过程中,我们确立了基本思路。一是充分测试;二是从非核心应用入手,逐步扩展;三是成熟一项产品替换一项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