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6日,阿里数据经济研究中心(ADEC)以数据经济新型智库平台的角色,牵手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举办了一场主题为“政府数据开放的挑战、困惑与探索”的沙龙,来自清华、北大、人大、复旦、一财研究院、中科院、国研中心等学界和研究机构的30多位业内学者专家以及阿里巴巴集团的专家参与了此次思想的碰撞与交流,沙龙形式活泼,主题分享和分组讨论气氛热烈。本文为复旦大学移动与数字治理实验室主任郑磊的沙龙发言《中国地方政府开放数据现状、问题与难点》,此为下篇。
我们实验室最近选了七个开放政府数据的城市和城区做了研究评估,今天先给大家汇报一下这个报告的发现,然后再讲一下我们在各种研究和案例调研中发现的一些开放数据中的难点,然后提出一些可能的路径和建议。
政府数据开放的六大难点
第一个难点是很多部门不知道数据在哪里?你问他数据,他说我没有,有时是真没有,一些政府部门确实没有采集这样的数据,但有时其实是他不知道他有,有些部门自己都没有数据清单,不清楚自己手上到底有什么数据资源。
第二是难点是能不能开放。这个是政策的角度,涉及到国家安全、商业机密、个人隐私的数据不能开放,但我们的法律法规有些是模糊的,甚至是冲突的,这种情况下负责开放数据的工作人员一般会偏向于保守,就是倾向于不开放数据,这样对他们自身更安全。
第三个难点是愿意不愿意开放,这个就涉及到部门利益了,明明是可以开放,但是也许是有一些显性隐性的利益。我一开放出去,我的部门利益就没有了,所以就不愿意开放。
第四个难点是数据好不好?即使前面几条都解决了,但这些数据是有问题的,不准确不及时或不全面,这样开放出去之后,不仅不会产生价值,还可能给社会造成损失。所以还需要提升数据质量。
第五个难点是能力够不够,开放数据能力建设对政府部门来说是一个全新的挑战和全新的工作,有没有专门的部门负责这个工作?需要在管理层和技术层进行能力培训,需要交流经验。
第六个难点是动力有没有,就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组织文化,有些政府部门会觉得多做多错,少做少错,不做不错,不如先观望一下。
关于政府数据开放的建议:培育开放数据生态圈
最主要的建议是开放数据要整体性系统性的思考问题,这是一个生态系统,这个生态系统中最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政府,是开放数据的,另一个是市场,是利用数据的,要培育、辅导和支持生态圈的形成,让数据被开发出来,被利用起来,对整个社会产生价值。这两大群体又受到内外部环境的影响,即使一个地方的政府非常愿意开放数据,但这个地方的经济社会信息化环境并不利于数据的开发利用,用不起来,无法产生真正的社会价值,那也无法产生效果。
政府作为开放数据的提供者,需要考虑管理体制、组织架构方面的变革,需要同时在数据管理和开放平台建设两方面下功夫。现在国际上数据开放的会议上,这两年我听到的更多是在讨论谁来用数据?干什么用?利用者之间的差异如何?美国政府在最早推出政府数据开放平台后,就发现缺少对基础用户的支持,因为数据开发能力不是每个普通老百姓都具备的,以前我们说数字鸿沟,现在可能会形成数据鸿沟,中间谁把这个鸿沟连上?数据开发公司可以作为中间的桥梁,把数据开发成应用,为社会上的普通公众服务,所以政府要把这些数据开发公司视为合作伙伴。
数据的利用者能力非常关键,机构用户、增值开发者、一手用户、二手用户等等是一个生态圈,各自发挥不同的作用,你把一个干掉了,可能另一个也消失了,所以我要有生态圈的意识,不要随便的干预,除非他们触碰到了底线,但也不要随便的去扶持谁,这样可能会破坏生态圈的平衡。
开放数据会产生一系列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效益,但也有损失与风险,要看最后带来的收益大于损失,还是反之。如下图我们构建的系统动力图所示,未开放的数据开放出来之后,本身并没有直接产生价值,必须要被利用,变成被利用的开放数据之后,才会产生或者是收益或者是损失,这个价值反馈回来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技术、创新等环境,这些环境越有利,就会越支撑政府开放数据的机制建设,开放平台建设和数据管理,数据质量和数量都上去以后,开放的效果也会越好,形成一个正循环。
反之,如果开放数据造成的风险高于收益,社会环境中都在反对这个事情,或者政府开放出来的数据没有什么价值,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因而没有人来利用数据,就都无法形成开放数据的正循环,所以要有一个生态圈的思维,要让这个系统向正循环的方向走,而不是负循环或循环不下去。总结起来,就是开放数据这项工作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涉及到多个利益相关方,存在多种因素的互动关系和因果回路。但一切要以公众需求为出发点,以创造公众价值为终极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