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中标东莞“数字政府”建设项目。昨天下午,记者从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网获悉,东莞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受东莞市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的委托,于今年9月16日就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项目(2019-2021年)采用竞争性磋商进行采购。结果显示,中标、成交供应商名称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海洋网络有限公司联合体。华为成功拿下东莞“数字政府”大单,中标成交金额约为27.41亿元。
东莞市“数字政府”要做什么?
引领东莞“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新发展
《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项目(2019-2021年)》招标文件显示,东莞市“数字政府”统筹建设项目是东莞实施“数字政府”改革后实施的首批一体化、系统化的电子政务统筹建设项目。
项目的提出,旨在通过全市信息化电子政务项目的集中管理,统筹规划实施,切实加强基础设施尤其是政务云、政务网、数据大脑的统筹建设,大力提升全市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积极破解网络互通难、数据共享难、业务协同难的三难问题,真正实现网络通、数据通、业务通,为“数字政府”改革建设打下坚实基础,最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与服务,推进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推动东莞市“数字政府”改革顺利开展。
通过推动政府数据治理,释放政府数据红利,以政府数据资源扶持产业发展、带动行业创新,形成大数据驱动、智能化运行、多主体协同、内生性治理的“数字政府”可持续发展路径,引领东莞“数字经济”和“智慧城市”新发展,力争打造全国一流、全省领先的“数字政府”。
给群众、企业带来什么影响?
创新“网购式”政务服务体验
据介绍,在省“数字政府”规划总体框架下,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按照“一个主题、一项核心、一条主线、一套体系”的建设思路,打造“数字政府”政务数据大脑、创新“网购式”政务服务体验,开创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新模式,以高标准全面提升东莞市政务服务能力和现代化治理水平。
其中一个主题即以“莞家”服务为主题,通过“政企合作”将先进生产力引入政府治理中,从用户体验的角度改进政务服务设计,用群众“爱不爱用”来检验政务服务成效,努力打造全国行政效率最高、营商环境最优、群众和企业获得感最强的城市,让群众、企业到政府办事像“网购”一样方便。
同时,将东莞市积极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重要节点城市。以形成全市一个市级办事大厅、两个功能区政务服务中心、33个镇街(园区)综合服务中心和586个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的多级政务服务体系为基础,外引内联,聚焦高端制造、外资准入、对外贸易、金融服务、产业体系、科技创新、营商环境等领域,在粤港澳大湾区分步实现“一网通办”“全域通办”。
建设四大基础平台
东莞市“数字政府”基础平台以“坚持协同共享、坚持优化流程、坚持试点先行、坚持安全可控”等为原则,建设政务数据大脑综合管理服务平台、政务云平台、政务网络平台、政务一体化服务平台等四大基础平台。
以政务网络平台为例,将在城市运营域打造智慧城管、智慧交通、智慧应急等。再细化一点来看,其中在“智慧交通”方面,提出对主城区原有闯红灯自动记录系统的60个路口补充电警设备,对尚无电警控制的77个路口新建闯红灯抓拍设备,方向覆盖率由33.3%提升至59.5%;同时,在40个重要的城市出入口、重要交叉口,增加正向抓拍设备,其具有驾驶人面部特征采集功能。并且在全天候禁停道路或区域、限时禁停道路或区域应至少在限时禁停路段的两个路口之间或指定区域内设置一套设备,共建设34处;同时配置路段或区域1~2套禁停标志设施,机动车违法停车重点管控区域的设置率达到80%。
此外,在中心城区选取3个示范路口建设行人闯红灯抓拍系统,对行人、非机动车闯红灯行为进行警示教育。这也意味着,“智慧交通”建成、完善,在东莞特别是中心城区,对违规的机动车、行人等的抓拍能力进一步加强,覆盖率更高,将更好地通过“数据”提高城市运营能力。
提升穗莞深协同协作能力
在规划中,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采用向下联结城市无处不在的智能终端,中间利用横向融合云、人工智能、大数据、视频、融合通信,时空地理信息、物联网等新ICT技术的数字平台,向上提供服务能力支撑智慧应用的总体架构。
此外,东莞市“数字政府”建设突破传统业务条线垂直运作、单部门内循环模式,以管理、服务、协同和支撑为职能线,以营商环境、生态文明、城市运营、民生保障、行政效能和公共支撑为业务线,构建纵横贯通的整体型“数字政府”业务体系。
东莞“数字政府”是助力粤港澳大湾区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提升的重要枢纽,要围绕“统”和“通”的问题展开。“统”是指将东莞“数字政府”建设成一个以大平台、大数据、大系统、大服务为支撑的统一整体;“通”是指将东莞整体“数字政府”的能力向湾区辐射,做好政务网络、系统、平台的接口和标准,推动穗莞深跨城通办、粤港澳大湾区跨域联动;以此来提升湾区通关效率,以信息流促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流、物流、资金流畅通,提升穗莞深、粤港澳大湾区城市间协同协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