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拔1500米的山区,常年冬季下雪,只有摩托车能够到达,村民生活不便,但是却非常适合种植中草药……这样的高山村落,搬还是不搬?这个问题困扰了奉节县太和乡尖山村的村民很多年。
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我市高寒边远与生态修复地区分布较广,贫困人口较为集中,通过技术手段准确摸清其现状情况、动态跟踪扶贫进展、分类引导其搬迁或产业发展,是我市精准扶贫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根据市委市政府的统一部署,重庆市地理信息中心投入技术力量开展了相关研究工作,并主动对接扶贫办,通过“卫星遥感+无人机拍摄+实地走访”的方式收集信息,建起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为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目前,精准扶贫大数据平台能够为扶贫工作提供矢量电子地图、影像电子地图等基础数据及18个深度贫困乡镇的基础地理数据及规划数据。
季节性搬迁破解“不愿搬”难题
从尖山村实地走访回来,市地理信息中心地理调查设计所所长金贤峰告诉重庆日报记者,根据资源禀赋、发展潜力分析结果,尖山村海拔高、地形复杂,交通不便,村民外出主要依靠摩托车,劳动年龄人口大量外出务工,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设施等配置成本高、利用率低。
“但是,尖山村具有规模化高山药材种植的产业基础。我们通过实地走访发现,村民们认为药材收入可观,即使生活条件差也不愿意搬迁。”金贤峰说。
项目团队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针对性提出了季节性搬迁的规划对策,即在场镇或就近宜居区规划建设集中安置居民点,考虑药材种植的季节特征,农闲时节,村民可举家搬迁至集中规划居民点居住生活,农忙时节则可短期回村开展生产活动。
这样一来,村民能够在不失去收入来源的基础上,实现居住和出行条件的极大改善。困扰村民多年的搬迁与产业难题就此化解。
无人机拍摄为建桥选址
卫星影像显示,丰都县三建乡有两条河流流经,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因此向外人介绍说该地交通便捷、水资源丰富,似乎在情理之中。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地理信息中心的调研团队到实地后发现,三建乡周边地质状况不稳定,两条河流保水功能差,平时水量不大,一旦降雨量大则容易引发洪水。
另一方面,三建乡虽然有铁路和高速公路经过,但铁路并未设站,高速公路也没有连接出口。相反,铁路与河流将整个乡场化整为零,给当地居民出行造成了不便。
地理信息中心遥感所飞行组工作人员谭攀告诉重庆日报记者,调研团队深入三建乡后发现,乡中心小学原本位于一片山体下,由于担心滑坡,当地政府将小学搬迁至河对面,“但是学生上学就要向下游方向走很长的路才能过桥,然后绕行回来,这一趟有四五公里,路上要耗费1个多小时。”
谭攀说,今年1月,为了选址修建便桥,他们通过无人机采集信息后,在专家的指导下,在距离小学原校址最近的地方,避开地质不稳定因素,选好了适合修建便桥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