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作为“城市基层党建省级重点创新示范市”,安宁市以城市社区为基本单元,把办好群众身边“小事”作为立足点和切入点,号召发动党员干部和群众一起想、一起干、一起管,共同缔造美好环境与幸福生活,进一步推进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党建引领 “民呼我应”
为民的事无小事,大量工作在基层。
近年来,安宁市发挥党建引领作用,通过“党支部领导+群众参与”的新模式,畅通基层治理“神经末梢”。“我们把党支部建在小区上,能够更好地接收一线心声、解决群众实际困难,也能更好地发扬民主,实现政府治理与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动。”金方街道组织委员李波莉说。
走进安宁的街巷小区,议事厅、话事亭、红色驿站等邻里说事点随处可见;“邻里书画展”“邻里文化节”“邻里美食节”等特色邻里活动精彩纷呈;“近邻热线”“帮办平台”等群众诉求渠道畅通无阻……小区精神得以塑造,小区环境大幅提升,小区治理走向有序,特别是有温度的“近邻”党建,带来了有质感的幸福生活。
面对社区基层治理这道时代考题,安宁市积极探索“微式党建”“邻里党建”基层工作法,用“小”网格推动“大”治理,真正实现了“民呼我应”。
安宁市建立了市级领导、党员干部、部门包联机制,构建市级—街道—村(社区)—村(居)民小组—企业、医院、学校、客运站等特殊网格的五级网格化管理和服务格局。指派社区“两委”成员、居民小区党组织书记或其他社区工作者担任网格长,将人民调解员、民警协警、社工、物业管理人员、志愿者整合为社区网格员,实行定人、定岗、定责,通过网格党建“15分钟服务圈”和“三级吹哨报到”体系,让服务延伸到千家万户,深入到百姓家门。
联动作战 凝聚合力
要解决老百姓身边的闹心事、烦心事,牵扯到多个部门和单位,从区域上划分,各个单位都是“一家人”,但不隶属的党组织关系、不关联的行政体制如一道无形的墙横亘在“家庭成员”之间,怎样解决这些问题?
安宁市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安宁市按照明责、赋权、扩能的要求,明确了加强党的建设、统筹区域发展等8项职责,推动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提出的5项权力下放给街道,同步优化街道职能配置和机构设置,充分发挥各方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率先提出“城市治理共同体”的工作理念,形成了基层治理的强大合力。
目前,安宁市已全面实行社区事务准入制度,建立社区工作事项清单40余项,取消职能部门设立的机构、场所、牌子等200余个,清理盖章事项90余条,社区管理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组建物业管理行业党委,按“六好”标准评选9家“红色物业”,孵化社区社会组织634个,全面推行“三社联动”“五个一批”和党建引领“微治理”,真正发挥了党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领导作用。其中,万辉社区、朝阳后山社区等25个社区被命名为“昆明市城市基层党建示范点”。
通过社区大党委这条红色纽带,安宁市区域内市、街道、社区、居民小组四级党组织紧密联系起来,推行组织共建、资源共享、要事共商、问题共治的运行机制,让“一家人”坐到一起,心灵、情感融合一起,实现了条块联动、区域统筹、主辅并行、齐抓共管的城市大党建格局。
呵护条条“民心路”
万家灯火收眼底,百姓忧乐上心头,群众幸福是基层治理的最终落点。
“窨井盖破损、施工围挡堵路、私搭乱建……出现与城市管理工作相关的问题,只要网格员通过手机将情况报送到安宁市智慧城管指挥中心,问题在24小时内就能得到妥善解决。”安宁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相关负责人介绍。
为实现“让群众在家门口办好事,办好群众家门口的事”,安宁市实施了将“支部建在路上”的工作机制。近年来,以城市管理网格为载体,以“1+1+6+N”体系为着力点,安宁市在主城区范围内的59条道路上,依托16个城市管理网格,“一对一”组建由局党组成员担任支部书记的马路支部,设置责任人,让党员作用发挥在一线,以智能化、网格化管理为抓手,推动人在网中走、事在格中办,让问题在一线得到解决。
同时,从群众需求出发,以全覆盖进社区“双报到双服务双报告”为抓手,安宁市组织87家机关事业党组织和4028名在职党员认领服务群众130余个项目。推行轮值主席、党建项目认领制度,推动资源、人才、阵地等融入共建,业委会、志愿者组织等相继建立,引导群团组织参与基层治理,推动群众事群众一起干。
“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必须紧扣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基层治理更加有质感。要主动顺应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新期待,适应城市群体结构和社会组织架构新变化,积极探索新时代城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形成各美其美的共同缔造样态,进一步将基层党组织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安宁市委组织部负责人说。
通过“党建引领、多方合力、共同缔造”这把金钥匙,安宁市打开了基层治理的“死结”,形成了“众星拱月”“月明星灿”的良好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