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简报第134期,刊发淮北市治超工作先进经验,标题为《安徽省淮北市积极探索“数字治超”智慧监管 有效提升交通运输行业监管效能》,具体都有哪些先进经验做法,咱们一起来了解下。
货运车辆超限超载运输是公路管理的一大顽疾。2018年以来,淮北市针对传统人力驻站执法治理模式存在的现场执法难、廉政风险高、群众意见大等问题,着力加强跨部门跨区域协同监管,积极探索“数字治超”智慧监管模式,融合应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动态检测与数据甄别等智慧交通技术,自动研判货运车辆违法违规行为,初步实现对货运车辆超限超载的科学治理,有效规范了交通运输市场秩序。
建设“数字治超”动态检测系统
淮北市研究制定了《交通非现场执法动态检测卡点建设规范》,在全市重要路段、重点区域规划建设50余处“数字治超”动态检测卡点,利用安装在道路上的动态称重检测和图像抓拍等设备,在不影响车辆行驶的条件下,对途经车辆实施全天候、不停车、智能化检测,动态采集行驶车辆超限超载、北斗定位车载终端使用异常和非法改装车辆等违法电子数据,自动核准违章车辆超限超载吨位和超限超载率,有效延伸监管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改变了传统人力治超执法力量不足、执法人员精力有限和长效管控难以维持的局面。
研发“数字治超”科技支撑系统
一是研究制定了《货运车辆北斗车载终端在线状态自动检测技术规范》,研发“北斗”通讯终端在线自动检测系统,可快捷高效地自动监测货运车辆是否入网、是否在线、比对车辆位置和运行轨迹,自动判定相关违法行为并固定证据。二是应用“北斗”及电子围栏技术研发“黑名单”在案违法车辆自动报警系统,实现市内“黑名单”超限运输车辆的精确查处,有效破解了车辆逃逸查处难题。三是研究制定了《货运车辆遮挡号牌识别技术规范》,明确了识别遮牌车辆车牌号的方法标准。创新研发“北斗”和“车貌特征”两套针对车辆遮牌的自动识别系统,对遮牌车辆实施精准识别,2018年系统上线以来,共识别遮牌车辆4170台次。
建立“数字治超”监管协作机制
一是构建“源头—路面”执法监管协作机制,协调全市50多家重点货源单位安装出场称重设备,并统一与治超执法平台对接,实行出厂单、装载单合一制度,杜绝二次配载,源头治本与路面治标相结合,从根本上规范车辆装载和运输行为。二是推进“交通—公安”执法科技协作机制,将淮北交通、公安两部门现有科技设备互相接入,建立交通车辆基础数据库和两部门配套检测点130余处,交通车辆基础数据库有效关联数据信息量每日新增上千万条,交通、公安两部门可实时调取信息,实现路警科技的实质融合。
健全非现场执法工作机制
为确保“数字治超”有效实施,淮北市制定了交通非现场执法规范,明确交通非现场执法基本要求、执法流程、电子证据的获取和固化、案件文书的制作与送达、行政处罚的实施和结案等相关事项。交通部门调整旧有执法模式,建立保障非现场执法规范运行的9类23项制度,探索出一套包括告知提示、固化证据、依法立案、文书送达、发布公告、案件处理、逾期处置等步骤的非现场执法流程,强化人与科技协同配合,实现对超限运输车辆的精确查处。为保障非现场执法效果,实施包括黑名单追踪、运管系统锁定、企业责任追溯、货源限供、失信联合惩戒、法院强制执行等后续处置措施,形成监管闭环。
建立治超监管跨区域联动机制
淮北市针对本地区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实际情况,主动赴江苏徐州、山东枣庄、河南商丘、安徽宿州等9地市,推动于2018年签署了跨区域联动治超合作框架协议,建立了区域治超协调机制、治超联席会议机制、联动治超工作机制和抄告后续处理制度,有效破解边际区域执法难题。2021年,淮北市交通部门牵头研发了“淮海经济区交通违法违规信息协同监管云平台”,云平台具有跨区域信息公告、基础管理数据互査和交通违法违规信息接收、分发、处置和结果反馈等功能,补齐了跨区域数据共享和协同监管的短板。目前,协作机制运转顺畅,协作区域范围已扩展到13个地级市和2个省直管县。
2018年以来,淮北市推进“数字治超”取得积极成效,推动交通执法由“人防人治”向“机防机治”转变,实现了“查处分离”“罚缴分离”,全过程不干扰货物运输、不强制扣车、缩短执法过程,允许违法当事人在规定期间内利用空闲时间接受处理,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依规办事不求人”,既提高监管效能、规范执法行为、化解廉政风险,又便利了企业群众、增强了货运从业人员守法经营意识。据评估,2020年,淮北市货运车辆动态检测点过卡超限率仅有0.18%,2021年前8个月超限率降到0.03%以下,全市道路、桥梁完好率保持在100%,每年节省道路维修、建设资金近6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