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底,国务院办公厅印发《2017年政务公开工作要点》,指导推动今年全国政务公开工作。这已经是连续第六年为年度政务公开工作划重点了。与前几年相比,2017年的政务公开工作在公开范围和内容上继续深化拓展,比如首次提出要按月公开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要求实行环境保护例行新闻发布会制度、强调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方面的信息公开等。
党的十八大以来,政务公开不断推进。针对理念不到位、制度不完善、工作不够强、实效不理想等问题,有关部门不断提升政务公开规范化、标准化水平,政策越来越透明也让社会公众有了更加广泛的参与空间。
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
公开透明是法治政府的基本特征,政务公开是增强政府公信力,保障人民群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的重要途径。回顾政务公开的发展历程,社会公众从漠不关心到主动申请、政府部门从严防死守到公开透明,在公众与政府的不断互动中,政务公开的重要意义越来越清晰地得以展现,“公开是常态,不公开是例外”的原则也逐渐成为共识。
对比6年来国办印发的政府信息公开重点工作安排,不难发现,信息公开的内容和程度正在不断细化,可操作性也越来越强。2012年还只是要求“围绕财政预决算、 三公 经费和行政经费等群众关心的信息,细化公开内容,落实公开措施”,到了今年就变成了“按月公开全国财政收支情况,解读财政收支增减变化情况及原因、预判财政收入走势,主动解释说明收支运行中可能引发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对此,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姜明安表示,“政务公开的要求不断精细化,公开的内容和范围也非常详细,要求明确、一目了然。”
相较于政府部门对于政务公开的积极态度,社会公众主动参与意识也日益增强。今年初,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沈岿向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提起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要求公开燃石油焦火力发电项目的数量、污染监测数据、与雾霾的关联度等信息。“我国的政府信息公开申请越来越便利,很快就完成信息申请提交了。”沈岿表示,提交申请一个月之内便相继收到了国家能源局和环保部的回复,比较满意,“这体现了信息公开、回应广大公众关切的精神。”
来自北京市政府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全市申请政府信息公开总数达3.4万件,比2013年增长了一倍多,公安局、规划国土委、住房城乡建设委、工商局和食品药品监管局位列政府部门申请量的前5位。
不过,媒体上屡屡曝光的申请公开遭拒绝事例也表明,公众与政府对于哪些政府信息应当公开还存在不同的认知。据北京市政府信息公开工作年度报告显示,2016年,北京市行政机关受理政府信息公开行政复议案件1827件,比2013年增长了43.9%;北京市法院系统共审理与政府信息公开有关的行政诉讼案件2576件,比2013年增长了44.3%,政府信息公开案件正成为行政案件的重要增长点。
加强网站管理,打造新媒体传播平台
作为政务公开的主要平台,政府网站向来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尽管信息更新不及时、信息发布不准确、交流互动不回应、服务信息不实用等问题屡遭诟病,但鲜见主管官员因此受处分。不过,这一“惯例”今年被彻底打破:海南省儋州市商务局局长、党组书记董海峰因为“失职导致该局网站长期不更新”被处以行政记过及党内警告处分。这是全国首例因未履行信息公开责任而被问责的案例。
正是强力有效的监管,让政府网站的面貌逐年得到改善。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2016年共开展了4次全国各级政府网站抽查,合格率从年初的81.5%提升到年底的91%,关键就在于完善制度规范、强化监测监管。国家税务总局将政府网站管理纳入全局绩效考核,吉林省对问题网站责任单位和人员予以点名通报等处理,安徽省全面曝光“带病”运行的政府网站……截至目前,91%的省(区、市)对政府网站进行了考核,84%的省(区、市)建立了问题网站问责机制,对不合格网站严肃追责,督促整改。2016年,全国还累计关停上移无力维护的政府网站2万余个,减幅达30%,其中县级以下基层政府网站减幅达43%。
相较于传统的政府网站,现在不少人都更习惯官微、公众号、客户端等新媒体。对此,国务院对政务公开工作的要求也从2016年的“更好发挥媒体作用”,变成了今年的“管好用好政务新媒体”,首次对新媒体提出具体要求。在这方面,中央政府率先垂范。今年两会期间,政府工作报告上史无前例地印上了醒目的二维码,里面用动画和图表全面解释了政府一整年的工作。而国务院客户端也“大招”频出,政府工作报告、总理记者会、新闻发布会等传统议题纷纷搭上短视频、航拍、H5等新技术,实现了爆炸式传播,仅《首次披露!政府工作报告出炉幕后》的视频播放量就超过2000万次。
“实现信息公开、政策解读等政务公开工作和新媒体结合是必然趋势,也是网络时代政府管理创新的必然要求,要让政府的信息和声音通过新媒体送达,使政策更容易被理解,让老百姓看得到、听得懂、能监督。”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周汉华认为。
向着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迈进
“进一扇门办全部事、进一张网办全省事”,地处西南高原的贵州通过规范化、成体系地实施电子政务云建设,全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拿出了一张亮眼的成绩单。据测算,贵州省网上办事大厅共节约建设资金约3亿元,每年运维经费可减少3000多万元。如今,贵州全省各级各部门每天有2万余名审批人员在线办理业务,日均办件量超过3万件。
从政府信息公开到政务公开,再到“互联网+政务服务”,政务公开对政务信息流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打造政府信息传播阵地的同时,也突破了“信息烟囱”“数据孤岛”等现象。以往只在部门之间流通的信息,如今必须在全平台流通;以往部门掌握的内部数据,如今必须在全领域共享。现在的政务公开平台已经不再是单纯的“消息集散地”,而是向着政务信息数据服务平台和便民服务平台的发展目标迈进。无论是政府网站的建设,还是政务新媒体的建设,都将实用性、服务性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试图打造集信息公开、便民服务、互动交流、网上办事为一体的一网式公共服务平台。
2013年,广州市政协常委曹志伟绘制了一幅行政审批“万里长征图”:一个投资建设项目从立项到验收,整个审批流程要经过20个委、办、局,53个处、室、中心、站,盖108个章,缴纳36项行政收费,累计审批工作日超过2000天。如今,广州市审批项目的时长大大压缩,而且很多项目都实现了网上申请、网上审批。像广州这样的网上审批,全国不少地方都已经实现。
“推进 互联网+政务服务 是互联网时代提升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客观要求,是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建设服务型政府的重要支撑。”国家行政学院教授顾平安表示。
2016年初,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全面推进政务公开工作的意见》被视为“吹响了政务公开的冲锋号”,其中提到的全面推行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负面清单公开工作,推动政务服务向网上办理延伸,实施政府数据资源清单管理,通过政务公开让公众更大程度参与政策制定、执行和监督等改革举措,正在逐步成为现实。而这些举措的落地也带给老百姓满满的获得感,政府公信力因此有了快速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