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这些飞速发展的互联网新兴技术正在重塑法律服务的形态,“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的智慧法院建设在全国各地稳步推进。正如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教授张志铭所说:“‘智慧司法’正在成为中国特色司法制度的一道亮丽风景。”
全业务网上办理
“原告、被告,你们对对方当事人身份有无异议?对法官身份有无异议?对于本场网络庭审有无异议?”“没有异议。”“没有异议。”
这是1月22日上午发生在重庆市的一场“足不出户打官司”。原告和被告分别在各自家中,通过一个叫“易诉”的平台与法庭里的法官、书记员视频连线。与庭审一样的是,证据展示、法庭调查、法庭辩论、最后陈述、笔录签收等流程一样不落。不同的是,省去了奔波劳累,当事人在家实时看到法律文书,电子签字后即可生效。
“易诉”是重庆市投入试运营的一个网上智能法院平台。它与人民法院办案系统无缝对接。除网上开庭外,还集网上立案、网上缴费、案件查询、网上质证等多项功能于一体,将大多数案件的诉讼流程迁移到线上。
备受瞩目的杭州互联网法院同样实现了网上案件网上审,还创制了线上撤诉、线上缺席审判、电子送达等一系列程序性规则,起诉、立案、举证、开庭、判决全流程在线化。其独特的“电子送达”系统将多家电子地址运营商打通,针对实名手机号、支付宝、预留邮箱地址、阿里旺旺等,实现一键多通道同时送达。
通过互联网平台的诉讼不受时间、空间、地理、交通等因素限制,这种“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跑路”的“互联网+电子诉讼”新模式已在全国铺开,真正实现了全业务网上办理。
全流程依法公开
“智慧司法”的“网络化”与“阳光化”可以说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互联网诉讼平台的建立对于推动法律服务信息公开大有裨益,电子卷宗随案同步生成和深度应用,也便利了信息的存储和公开。
人民法院建设了审判流程公开、庭审活动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信息公开四大平台,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渠道。
1月5日,人民法院“智慧法院导航系统”上线运行。这个依托百度地图建设的系统,不仅覆盖全国四级法院、所有派出法庭等的导航信息,还实现了12368诉讼服务热线、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裁判文书网、执行信息公开网、诉讼服务网等诉讼服务信息的集中入口展示,为用户寻找公开信息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入口。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年12月15日发表的《中国人权法治化保障的新进展》白皮书,截至2017年10月16日,中国审判流程信息公开网累计公开案件信息项83.3万项,访问量达253万次;截至2017年11月3日,各级法院通过中国庭审公开网直播庭审40.4万件,观看量达到30.1亿人次,全国共有3187家法院接入中国庭审公开网,覆盖率达90.43%。
无论是上网查询相关材料,还是观看庭审直播,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络能够轻松获取依法公开的法律信息。
全方位智能服务
最高法审委会专职委员刘贵祥曾说:“智慧法院决不仅限于建设一些网络设施、应用一批业务系统、提供几种智能服务,更在于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技术推动整个法院审判执行方式的全局性变革,借助人工智能技术极大地辅助法官和办案人员提高公正司法和司法为民质效。”
2017年4月,量刑规范化智能辅助系统在海南法院试运行,截至2017年12月5日,有307位刑事法官使用该系统生成量刑表1423份,智能生成法律文书1072份。
使用智能系统后,法官办理量刑规范化案件的时间减少约50%,制作裁判文书的时间缩短约70%,制作程序性法律文书的时间减少近90%。高科技大幅减轻了法官办案的工作量,也使量刑更加现代化。
人民法院的“类案智能推送系统”也是智慧法院建设的一项创新应用。
在判案过程中,相关的线索数据、法律条文和案例可为定罪量刑提供重要参考,而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信息技术的使用,使类案推送更为精准有效。
除此之外,庭审语音同步转录、智能辅助量刑建议、监督结果智能纠错等人工智能系统,使法庭和诉讼变得越来越智能。“智慧司法”不再是纸上谈兵,老百姓已开始享受到更加高效、便捷、透明、专业的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