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数据化、网络化是大势所趋,网上办事项目愈丰富,手机里的App也越装越多。像上海地铁就实现了手机扫码乘车,部分公交线路也已试点扫码乘车。但在方便之余,人们有时也有疑问:一些性质相似、功能相近的服务,为何分别要下载几个不同的“App”?
有App是好事,但App太多了也是烦恼。在某些领域,同一件事涉及的不同部门、不同层级,甚至就是几家不同的服务提供商,本可连通共享,却非得每家开发一个App,这就带来了麻烦和浪费。
“互联网+”的初衷是连接,数据相连背后则是系统协同。本质上,人们要的不是“App”,而是高效和便利。上海在电子政务领域起步很早,但一部分系统却还处于“割裂”状态,“数据烟囱”“信息孤岛”仍未消除。有学者曾这样分析:要让“老楼”旧貌换新颜,难度并不亚于“平地起高楼”,而如果要拆除新建,困难就更大。原因不仅是技术障碍,更有权力和利益掣肘——毕竟,将业务开放给统一平台,就意味着交出权力,放弃“私利”。
要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切实让群众和企业网上能办事、快办事、办成事,就必须改变“以我为主”,而是以用户体验为上。这当然不是说所有App都应该并为一个,但在那些不需要“多点开花”、大可以“一站服务”的领域,似乎不应有太多的壁垒。这样,提升的不仅是群众的获得感,更有政府的工作效率、管理能力和决策水平。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加大政务服务“单一窗口”,优化政府流程,推动跨部门、跨层级审批事项网上协同办理。我们期待,一个信息共享、一网通办的智慧城市能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