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行业要闻

宿迁:打造“家门口+N”人社服务模式

时间:2023-06-13 10:25:40  来源:宿迁网  作者:促进网
       “离家近,既不影响照顾家里,还能赚钱贴补家用,怎么能不幸福?”提到如今的生活,家住泗阳县众兴街道东光社区的张女士笑得合不拢嘴。
  57岁的张女士独自一人在家照顾孙子、孙女,一直想找一份就业时间灵活的工作。日前,泗阳县众兴街道东光社区“家门口”就业服务站的工作人员主动靠前服务,帮助张女士找到了一份保洁工作。
  “人社工作为人民”,张女士的笑容正是对我市人社工作的最大肯定。
  近年来,我市创新推行“宿迁人社群众工作法”,以便民化为主线、社会化为方向、信息化为赋能、系统化为集成,积极探索人社工作与服务群众之间的实践逻辑,坚持人民性,把握规律性,体现时代性,富于创造性,实现新形势下人社工作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打造“家门口+N”人社服务模式,用看得见、摸得着的方式展现人社工作温度,真正让老百姓看到了变化、得到了实惠、感到了幸福。
  家门口就业创业为群众“饭碗”寻门路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一头连着百姓“饭碗”,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
  一组组数据,反映了我市坚持为群众“饭碗”就近寻门路的成效:建成28个“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促进2100余名劳动力就业,其中就业困难人员900余人;培育京东客服、沭派盆景工匠等8个劳务品牌,带动就业20余万人……一系列有力的举措实现了老百姓就业创业就在“家门口”。
  “不再‘每逢佳节倍思亲’是每位外出务工人员的心愿,能够‘有所呼即有所应’是每位困难群众的心声。因此,要让外出务工人员真正留下来、要让困难群众真正过得好,合适的就业岗位是关键。”市人社局党组书记、局长钱信松说。
  近年来,我市始终坚持“站点靠着困难群众建,服务跟着实际需求走”这一要求,精准锁定就业困难群体多、帮扶需求大的社区(村),通过信息系统改良、业务流程再造、办理权限下放等措施,打造“家门口”就业服务站,为劳动力提供职业指导、就业登记等就近化服务。如今,高效便捷、安心贴心的人社服务,已经成为人社事业的“暖心”底色。
  除此之外,我市还重点聚焦培育劳务品牌、打造创业品牌两项工作。一方面,根据产业发展和地域文化特色,结合宿迁劳动力务工特点和行业特征,全面扶持较为成熟、发展良好的品牌项目做优做强,并将劳务品牌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纳入补贴范围,鼓励劳务品牌优化品牌名称、标识、符号等要素,健全质量标准和诚信评价体系。另一方面从模式精准化、政策全员化、服务专业化三个维度展开,着力打造“创响宿迁”品牌,深入实行集成政策创新、创业贷款政策改革等,进一步扶持创业、带动就业。
  值得关注的是,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队伍建设改革试点,在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设置2个以上窗口用于经办就业创业业务,并建立工资常态增长和专项招聘机制,国有企事业单位招聘、村居“两委”后备干部选拔向优秀协理员倾斜,盘活基层服务人才的“蓄水池”。
  家门口社会保障为民生进阶谋福祉
  作为民生保障安全网、收入分配调节器、经济运行减震器,社会保障是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的重要制度安排。
  完善覆盖全民的社保体系,促进社保事业高质量发展可持续发展,首先要解决好企业和群众的烦心事、揪心事、操心事。
  两点间的直线距离最短。我市紧盯以打造“幸福社保”品牌为抓手,放权限、扩网点、畅网络,线上线下构建人社“一刻钟便民服务圈”,让群众“不跑路、少跑路、就近路、多条路”,描绘出了惠企利民最短路线。
  具体体现在,聚焦简政放权赋新能,深化人社领域“放管服”改革,按照“依法下放、宜放则放”的原则,梳理出51项高频办理、低风险、标准化水平高的服务事项,通过直接赋权和受理初审权下放的方式赋权9个小城市,让群众“就近办”,让权限下放“有深度”。
  聚焦社银合作添动能,探索“社银合作”新模式,变银行网点为社保大厅,参保群众只需到附近的合作银行就可办理含灵活就业人员参保等40项人社业务,实现业务“自主办、多点办、便捷办”。
  聚焦数字强基提效能,开展数字强基行动,推进用工参保、基数申报等业务全链条网上办理,90%社保业务可网办,近20项可“跨省通办”,全力以赴打造指尖社保服务。
  目前,全市已实现养老保险、灵活就业社保补贴等业务代办3737件;已建设30个社银合作自助服务网点,建成基层银行社保卡服务网点372个;通过线上自助、大数据比对和线下“无感”认证为12.4万人提供养老待遇领取资格认证服务。
  家门口人才培训为提技致富搭阶梯
  人才培训向来是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的重要一环,也是培养知识型、技术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的关键所在,更是开启就业致富之门的“金钥匙”。
  近年来,我市结合群众生产生活实际,灵活采取送技到家、送教上门等形式,创新建设社区培训学院,依托乡镇(街道)建立二级社区培训学院,实行县(区)人社部门、乡镇(街道)、公办技工院校三方联合运行,推进技能培训进社区、进村居,让群众在家门口免费享受技能培训、新型农民培训等7种项目培训。
  在此基础上,我市还注重课堂对接,坚持培训引领,就业招聘联动。将招聘会开到培训班现场,并第一时间针对培训内容和企业需求,有针对性组织企业到场招聘、现场签约,实现“招生即招工、上课即上岗、结业即就业”,帮助人力资源供需双方实现低成本、高效率交流。
  目前,全市已建立洋北社区培训学院等3个家门口技校,开展电工、保育、木工等培训400余人,取证率90.5%,实现再就业269人,已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4.4万人。
  当前,一批又一批的人才接连涌入全市高质量发展之中,如何让他们就业“术”更强,致富“路”更广?具有创新精神的宿迁已经为他们“铺好”了一条康庄大道。
  “以前只听说教师、医生有技术职称,没想到咱农民也有技术职称。”在土地上耕耘半辈子的周玉去年便已经成功领取了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像周玉这样在“田地头”评职称的人还有很多。近年来,我市进一步破除“唯学历、唯论文、唯奖项”的束缚,在全省率先实施乡土人才培育评价改革,创新推进为农民评职称,突出能力和业绩评价导向,组织技术专家深入田间地头、果蔬大棚、养殖塘口等地开展实地评审,让农民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学历体现在实绩中,推动“传技艺、强产业、带领富”。
  目前,全市已有1698名农民取得初、中、高级职称,实现了华丽蝶变。
  家门口劳动维权为民生幸福兜底线
  农民工始终是就业工作的重点群体,农民工维权问题更是牵动社会各界的心。
  “‘宿安薪’的效率很高,很快我就拿到了拖欠的工资。”提起去年的讨薪路,工人张合利至今记忆犹新。
  去年4月,在泗洪县务工的张合利干了两个月维修工作,工作完成了,却一直没有拿到工资,正在犯愁之际,他看到当地有“宿安薪”维权二维码的相关宣传,便扫码上传了自己的信息,最终问题得到第一时间解决。
  “宿安薪”维权二维码正是我市近年来创新打造“数字化”劳动维权新模式的关键举措。
  近年来,我市聚焦“数字化”劳动维权,率先在全省上线监控预警系统,构建全领域监控、全周期保障和全过程记录的“三全”体系,让农民工“足不出户”,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云维权”,切实解决农民工工资支付监管难题,真正做到让农民工“薪”安不忧“酬”。目前,已对全市368个在建工程项目实施监管,发现和排查欠薪隐患2533个,帮助讨薪1604万元。
  与此同时,新形势带来了新问题,新业态劳动者的权益合理保障也成为重中之重。我市还启动新业态“智能化”维权,围绕加强新业态从业人员劳动权益保障,率先在全省建设上线新业态用工监管平台,自动预警新业态企业拖欠薪资、未签订合规劳动合同等情况,实现远程调度、高效处置。
  目前,该平台已汇集快递员、平台主播等新业态人员数据77万条;源头化解处置353个案件,为1482人解决劳动报酬921.8万元。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