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更好推动数据赋能政务服务高效办事,提升部门运用数据提供高效便捷政务服务能力,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无证明省份”“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涉台服务”五个方面改革内容,福建省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放管服”改革协调小组办公室发布了福建省直部门和各地典型经验案例32例。
案例1:福建多措并举打造“军人退役一件事”
升级版让退役军人获得感成色更足
一、背景情况
为践行“马上就办、真抓实干”工作作风,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解决退役军人返乡报到办理相关手续多、环节多、多处跑、多次跑等问题,省退役军人事务厅依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一件事一次办”打造政务服务升级版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22〕32号)及省审改办关于推进“一件事”相关会议精神,2022年10月联合省委组织部、省公安厅、省人社厅、省医保局、省财政厅、团省委、省军区政治工作局等部门,创新推出“军人退役一件事”,将当年度依法退出现役在福建省内落户安置的退役士兵提供退役报到、地方经济补助申请、自主就业退役士兵教育培训需求调研、恢复户口恢复登记、核发居民身份证、党(团)组织关系转接、医保参保登记、医保关系转移接续、灵活就业养老保险参保登记、基本养老关系转移接续、社会保障卡申请、预备役登记等涉及8个部门、3个层级共12件办理事项集成为“一窗办、一起办、一次办”,受到广大退役军人好评。2024年,为落实省政府办公厅《关于优化提升闽政通APP服务能力工作的通知》(闽政办函〔2023〕57号),全力打造线上、线下同标、同质的“一站式”办理平台,联合省公安厅、省医保局对系统再次升级优化,将退役军官(包括逐月领取退役金人员、军休干部、军转干部)纳入系统服务范畴,再次精减办件材料3份、精减采集字段2个,以快捷便利暖心的服务帮助退役军人迈好工作转轨、事业转型的第一步。
二、主要做法
(一)创新服务模式,提升集成度。“一件事”系统主动对接16个省公共信息平台和业务信息系统,将关联性强、涉及部门多的12个“单事项”整合为退役军人视角的“一件事”,此次升级较好解决退役军人返乡跑腿次数多、全省退役军人恢复登记业务申请材料标准不统一、户籍地址信息采集不规范、服务效率较低等现象,让“便利福建”数字化成果更好惠及广大退役军人。深入推广“一件事”系统移动应用,系统成功对接“中国福建”微信公众号小程序、新版闽政通APP,进一步拓展“网上+掌上”服务能力,提升信息化服务质量。
(二)创新服务流程,提升便捷度。先后3次优化系统服务流程,2024年2月印发《关于“军人退役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升级的通知》,通过数据归并、数据共享等方式精简申报材料和表单,优化“一次告知、一次导办、一次表单、一次受理、一次联办、一次送达”的全闭环服务流程,联合省公安厅实现户口地址数据交换共享、户口注销情况查询确认等功能,在系统已支持集体户口、家庭户口恢复登记业务的基础上,推动解决独立户口恢复登记业务掌上办存在的技术瓶颈,减少采集字段信息2个、收件材料2份。联合省医保局推出转移接续业务由“一件事”系统平台登记的退役军人免申即享政策;针对暂不选择医保联办业务的退役军人,按照材料应减尽减原则,采集相关信息,建立基础数据库,后期省内医保参保无需重复提交相关材料。
(三)创新服务理念,提升满意度。一是在服务指引上,依托省网上办事大厅、厅官网、新版闽政通APP等新闻媒体公布“一件事”系统升级工作流程,对联办服务事项所需申请条件、申报材料、办理流程及办理时限进行一次性告知。二是在服务监督上,对接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好差评”系统,建立事后服务评价机制,让退役军人成为服务的监督者,力争让服务对象“最多跑一次”,有效提升退役军人办事的满意度。三是在服务保障上,推行线上线下互补运行的联办服务机制,对因退役报到证、医社保接续等材料发放不及时的个别情况,通过容缺受理、线上申请转线下代办的方式,努力做到让退役军人满意。
三、取得成效
“一件事”系统上线后,在第五届数字中国峰会期间受到国务院办公厅相关部门负责人高度评价。在第七届数字中国峰会中,退役军人事务厅代表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首次参展,“一件事”系统被大会组委会选定为参与展示的信息化建设重要成果之一。该系统成功入选年度省直部门公共数据应用优秀案例。退役军人事务部领导2次赴福建调研“一件事”系统建设成效,对系统建设成果给予肯定并推广。
案例2:福建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
赋能注册会计师行业发展提质增效
一、改革背景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已步入数字化时代。在这一时代背景下,政务服务作为政府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重要桥梁,其改革与创新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大背景下,政务服务改革已成为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途径。
福建省注册会计师中心、福建省注册会计师协会(以下简称中心、协会)作为福建省内注册会计师行业的服务管理机构,承担着规范行业秩序、保障公众利益的重要职责。面对新时代的要求和挑战,中心、协会积极响应国家和福建省政府关于政务服务改革的号召,深入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福建省加快推进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实施方案的通知》(闽政〔2022〕24号),持续优化政务服务流程,提升服务效能,为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动行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二、主要做法
(一)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中心、协会积极响应“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改革要求,一是积极推进“注册会计师注册”事项以“五星”服务标准入驻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全省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全流程网上办理;二是压缩办事时限,将注册会计师注册事项审批时限由20个工作日缩减为10个工作日,发证时限由10个工作日缩减为5个工作日;三是进一步优化业务流程,将执业会员转非执业会员事项由“两件事”更改为“一件事”;四是精简材料清单,不同程度减化了注册会计师注册、转所和非执业会员入会、转会等事项的申请材料;五是发布、更新了11项办事指南,为办理会员资格相关事项提供材料清晰、流程明晰、时限明确的指引。
(二)加快推进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中心、协会在推进政务服务改革过程中,注重电子证照的应用和推广。一是明确注册会计师证书电子证照与纸质证照具有同等法律效力,可广泛应用于执行注册会计师业务、行业检查、政务服务及其他领域。二是在办理注册会计师注册、转所、注销注册等业务时,将同步生成、更新、注销电子证照,确保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三是注册会计师可通过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或“闽政通”APP轻松领取电子证照,并可通过微信扫描电子证照上的二维码进行验证,极大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利性和效率。
(三)助力打造“无证明城市”。为落实“无证明城市”建设要求,中心、协会在政务服务中积极推行“免证办”服务,通过数据共享实现相关证照的免提交,进一步简化了办事流程。同时,对于相关业务系统已经采集过的信息,不再要求申请人提供相关佐证材料,大大减轻了申请人的负担和成本,提高了政务服务效率。
(四)优化提升线上服务能力。为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水平,中心、协会积极推进政务服务能力建设。建设福建省注册会计师行业管理平台,建立会员服务、继续教育、行业党建、业务监管、人才管理、事务所综合评价、交流平台等功能模块,并持续根据服务需求进行功能扩展和优化,基本实现全业务网上办理,大大提升了中心、协会的线上服务能力,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
(五)充分发挥行业统一监管平台功能。强化宣传力度,充分发挥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信息共享、审计报告赋码、报告解密、查询验证等功能,监管部门、报告使用者和社会公众可以通过微信扫码等多种方式对审计报告“真伪”进行验证,提高对审计报告真实性的查验能力。
三、取得成效
(一)政务服务效率显著提升。通过实施政务服务改革措施,中心、协会实现了政务服务流程的优化和再造,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率。行业经营主体普遍反映,现在办理注册、转所、注销等业务更加方便快捷,大大节省了时间和精力。对“推进电子证照社会化应用”的措施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注册会计师证书电子证照的使用不仅方便快捷,而且可验证,有效增强了证书的可信度。同时,他们也对注册会计师行业统一监管平台推出审计报告赋码验证等举措予以高度认可,认为这有助于提升行业监管水平,保障公众利益。
(二)行业经营主体活力得到有效激发。政务服务改革的深入推进为行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的服务支持,有效激发了行业经营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是优化行业发展环境。通过政务服务改革,为行业创造了一个更加公平、透明、高效的发展环境。行业内竞争机制更加完善,市场秩序更加规范,有效促进了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二是行业经营主体经营成本降低。政务服务改革推动了线上服务能力的提升,行业经营主体可通过省注协行业管理平台更加便捷地办理各项业务,减少往返奔波的时间和成本。三是行业发展动力增强。政务服务改革为行业经营主体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创新空间。
案例3:福建推进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
提升动物检疫服务效能
一、背景情况
动物、动物产品检疫关联着动物养殖、运输、屠宰和市场流通等环节,是阻断动物疫病传播,尤其是防止人畜共患传染病从动物传给人的重要手段。以往货主在出售或者运输动物前要取得动物检疫合格证明至少需要跑两趟,既费时又费力,并且纸质证携带容易损毁、遗失。省农业农村厅按照进一步深化农业农村领域政务服务改革的要求,聚焦动物检疫办事难点堵点,以动物检疫无纸化出证为抓手,实现动物检疫申报、材料提交、动物检疫出证、落地报告等全流程“掌上办理”,审管信息“事前、事中、事后”全要素联动,既强化了动物检疫智慧监管,又真正将提升企业和群众办事便捷度、满意度。
二、主要做法
(一)优化流程,实现一键登录办理。按照产地到屠宰的流程,将企业或个人申报检疫到官方兽医检疫出证所有环节线上贯通,环环紧扣,实现动物到产品的“来源可溯,去向可追”。一是操作“菜单化”。全省各生产经营主体通过“闽政通”进行实名认证,完善基础信息后,动物检疫电子出证平台对其进行主体赋码,实现“一企一档”、“一人一档”。各生产经营主体可随时随地通过手机APP申报检疫,货主、启运地、电话等信息一键带入,动物种类、用途、目的地等信息下拉式选择录入,操作简单便捷,信息准确规范。二是运行“智能化”。按照《动物防疫法》等法律法规和相关检疫规程的要求,构建不同的申报模块,系统根据申报的不同情形,提醒、引导申报主体上传相应材料,系统自动分析畜禽免疫情况等重要信息是否符合要求,并可生成相应的动物检疫工作记录和运输等相关台账。
(二)协同配合,推进电子证照应用。为确保电子证照规范应用和证照数据安全流转,扩展省电子证照平台的证照业务应用场景,在全国率先提出动物检疫B证加注件应用方案,通过闽政通APP进行检疫证明的亮证和核验。同时,根据动物检疫业务办理时限短、多用户、高并发的场景应用的实践,不断突破提升技术支撑能力,为全省电子证照业务应用和系统稳健运行提供了先行案例。
(三)渠道融合,提供多元服务体验。积极开展与闽政通APP、省网上办事大厅、“中国福建”小程序和国家政务服务平台等渠道的对接,提供“统一服务支撑、多个渠道接入”的技术保障,累计支撑了超过1075266人次的业务应用和访问,为企业主体、社会公众提供检疫证申办及查询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全面提高了便民服务水平。围绕便利群众办事和提高服务质量,理顺检疫工作流程,构建了科学化、规范化、智能化的动物检疫出证系统,线上线下工作深度融合,动物B证和目的地为中南区的动物A证的电子证照在各个业务环节顺利流转,让企业或个人不用往返申报、取证,提高服务标准化、规范化、便利化水平,真正实现“一趟不用跑,最多跑一趟”便民服务要求。
(二)显著提升了全链条监管效能。优化完善监管流程,实现畜禽养殖与检疫申报数量相结合、产地检疫与运输监管相结合、启运地出证与目的地反馈相结合,打通从养殖到运输再到屠宰的全过程的数据传输、信息共享、互通互认,构建“一网通办、一网查询、一网追溯”的全链条信息化管理机制,实现监管无纸化、核验便捷化,为规范动物销售、调运等动物防疫活动秩序提供了信息化手段。目前,系统月均调用省电子证照平台生成动物检疫合格证明(动物B)约22000张,调取使用电子证照数据168000余次,高效满足了动物检疫事中、事后监管需要。
(三)有效降低了行政运行成本。2023年10月全省全面实施动物B证无纸化出证,并于2023年12月28日开始在中南区内实施动物A证无纸化出证,其中仅动物B证日均开具就将近800张。检疫证明从“纸质”转向“无纸化”,不仅有效降低官方兽医检疫出证时间成本,还大大降低货主或承运人往返取证的时间成本和交通费用以及纸质检疫证明采购、打印机维护和油墨等相关耗材成本,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大,真正实现节本增效,进一步推动建立良好的营商环境。
案例4:福建推动客货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
年度审验指尖漫游 实现“码”上就办
一、背景情况
从“一网通办”到“最多跑一趟”,再到“零跑腿”指尖漫游、“码”上办,省交通运输厅积极贯彻落实省政府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打造高效协同数字政府、加快数字福建建设的决策部署,持续推进道路运输便民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全力推动“经营性道路客货运输车辆道路运输证年度审验”(以下简称“车辆年审”)服务事项于2024年1月底成功入驻“闽政通”APP,实现全省车辆年审足不出户、移动办理,指尖漫游、全程办结。车辆年审办理时间由平均3小时大幅压缩至15分钟之内,并在全国率先实现车辆年审证明从出具“车辆网上年审凭证”升级为实时更新车辆道路运输证电子证照,大幅提升省内运输从业人员和经营者获得感和满意度。
截至目前,“闽政通”APP接收并办结车辆年审事项数量逐月快速提升,将惠及全省近20万名客货运驾驶员,成功打造“全省统一办、掌上一站办、24小时不打烊”服务新模式,实现办理移动化、年审便捷化、信息智能化、服务便民化,真正做到“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工作统筹,坚持高位推动。2024年初以来,省审改办、省交通运输厅牵头建立了由省效能办、省审改办、省数字办、省交通运输厅、省大数据集团等共同参与的省级跨部门工作协调机制,高位推进车辆年审事项入驻“闽政通”APP各项工作。我厅积极会同省数字办、省大数据集团、系统开发公司,抽调各方精干力量,制定总体方案,组建工作专班,责任到岗到人,并负责具体推动各项任务落实。
(二)强化流程再造,聚焦数字赋能。宁肯后台改造繁杂,不让群众办事烦心。审批办事的移动化改造,最难的是流程再造,最关键的是数字赋能。我厅积极会同省大数据集团、系统开发公司、各地市行政审批窗口,根据车辆年审业务办理需求及闽政通APP应用情况,明确四大关键环节,包括优化升级闽政通APP底座、梳理入驻事项标准、规范对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公共平台支撑能力等。结合四大关键环节,全力攻坚克难,破解技术瓶颈,争分夺秒推进,确保高效、高质完成总体目标。
(三)强化效能引领,压紧压实责任。积极依托省效能办督查督办作用,根据“督促推动、压实主责、考评引领”工作原则,省、市、县三级效能督查力量协同联动,压紧压实各地责任、对标对表精准发力。工作专班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针对工作推进过程中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采取“督促、协调、提醒”事项清单的形式推动落实,每日研判工作堵点,每周通报任务进展,并将落实情况纳入各设区市年度绩效考评体系。
(四)强化数据共享,打破信息孤岛。从省网办系统到“闽政通”APP专区,从省运政系统到市县级行政审批系统,关键端口的开发和对接就像螺丝帽将两个舱体契合拧紧。手机APP操作要求表单简化和界面友好,倒逼优化前端、简化流程,同步推进线上和线下的减时间、减材料、减填报我厅多次召集省大数据集团以及系统开发单位反复研讨、持续优化,推动整合车辆年审事项涉及的移动政务服务资源,打通跨部门数据壁垒,实现整体入驻、同源同质、深度融合,构建以“闽政通”APP为基础的全省一体化掌上服务平台。持续推动提升统一身份认证、电子签章等公共平台支撑能力。牵头、组织对省、市运政系统开展适配改造,与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和电子证照平台进行规范对接并入驻“闽政通”APP。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办理移动化。省内车辆年审事项原先需要申请人专门安排时间,从外地甚至外省回到本省发证所在地通过线下行政服务窗口、综检站代办等渠道进行办理。入驻“闽政通”APP后,车辆年审申请人即可足不出户、移动办结,实现“躺平式办理”。车辆年审平均办结时间从3小时压缩至15分钟之内,大幅缩短耗时91.7%。
(二)实现年审便捷化。全面梳理车辆年审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和规范,优化用户界面,包括4种办理情形,8种申报材料。通过流程再造、跨部门系统联动、公共能力对接等工作,成功实现11个数据字段自动回填,减少人工填报55%,有力提升道路运输经营者办事体验。
(三)实现信息智能化。一方面是实现申报材料自动识别。系统可以通过OCR技术自动识别申请人提交的申请材料,并将材料信息自动回填至电子表单。另一方面是实现“一企一档”数据关联。申请人只需选择车牌号,系统可以通过“一企一档”自动关联企业信息、自动回填车辆号牌、道路运输证号等信息。办结后,系统自动将申请人人工填报的要素信息汇聚到“一企一档”数据库,便于后续办理业务时实现自动回填。
(四)实现服务便民化。开发完善车辆年审事项智能客服功能,完成智能搜索知识库梳理工作,可实现办件过程的人工智能客户服务,为车辆年审事项申请人提供全流程、个性化、保姆式的服务。
案例5:福建深化拓展水行政审批机制
推动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跃升
一、背景情况
省水利厅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和福建省有关工作部署,着眼实现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最大限度利企便民,注重从水行政审批的速度、服务的温度和管理的尺度上入手,积极深化拓展“提速”“提效”“提优”机制,持续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水平,促进了全链条全维度高效规范审批,推动了线上线下政务服务能力整体跃升。
二、主要做法
(一)审批“简”出速度。一是“简”评审方式。针对不同水利项目行政审批特点,采取远程视频、现场航拍等技术手段实现“云踏勘”,采用函审、视频会、网评等方式实现“云评审”,推动数字评审、全程网办,确保项目审批快速完成。二是“简”审批项目。单个建设项目实行“1+N”审批,多个建设项目实行“N+1”审批,即一个项目或多个项目需要办理一个或多个涉水审批事项的,可进行合并审批,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限,实现一本报告、一次申请、一次审查、一次批复。三是“简”政务流程。优化“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事项网上申请配置,编制上传《“1+N”“N+1”涉水审批一件事操作指引》,并进行流程验证,方便企业办事。制定评审项目进度表,合理精简优化预审、踏勘、评审、修改、报批等各流程时限,全速推进审批工作。
(二)服务“暖”出温度。一是拓展“零距离”服务。人才靠前,定期指派骨干靠前指导,针对重大水利项目方案策划和报批,逐个市区对接,逐个项目指导,提前开展政策咨询,强化要素保障,及时解疑释惑,确保建设方案合情合理、合法合规。今年以来,靠前指导技术服务组先后赴漳州、南平、三明、龙岩等地,逐一对防洪提升工程、水库工程等30多个重点水利项目现场办公,对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报告、水土保持方案的编制等进行指导,帮助基层水利部门和项目业主有力推进项目前期工作。技术靠前,成立技术服务组,会同评审单位组建“一地市、一专家团队”,赴各地开展重大水利项目评审,把专业服务送到业主心坎上。二是拓展“零等待”服务。对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乙级资质认定和水利水电工程施工企业主要负责人、项目负责人及专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安全生产考核实行告知承诺制办理,简化申报手续和材料。拓展“AI即办”智能审批,将水利工程质量检测单位乙级资质电子证照新办、延续、变更、注销事项作为“AI即办”试点先行上线,让企业“零等待”拿证。三是拓展“零跑腿”服务。畅通接件办件受理渠道,通过网上办、掌上办、邮寄办等方式灵活接件,审批结果通过推送电子证照或邮寄方式送达,让企业和群众少耗时、不用跑。
(三)管理“严”出尺度。一是严评审。修订《福建省水利厅行政审批项目评审管理办法》,出台《福建省水利厅专家库管理办法》,全面加强水利项目评审活动管理。根据行政许可审批事项类别实行评审时限分档,执行“六个一”评审制度(即一份专家意见、一次性告知、统一内控时间、一次性复核收件、一场复核会、一次性下结论),强化项目评审单位内控制度管理。二是严评价。坚持开展中介服务质量评价,对设计报告质量优劣情况分别予以表扬和问题通报。截至今年4月份,分别对1家技术报告编制修编效率高的中介服务机构进行表扬、对1家设计报告质量不合格的中介服务机构予以通报,维护了公平有序的市场竞争秩序。三是严监管。从可行性研究报告接件开始,建立项目审批档案,实行一项目一档案,动态台账管理,全流程跟踪,全周期监管,对报件进度、审批进度滞后的项目及时预警和调度,促进了项目审查审批科学规范高效。
三、取得成效
通过深化拓展水行政审批“提速”“提效”“提优”机制,推动了线上线下水利政务服务能力整体跃升。今年以来,有7个水库工程项目相继采用“1+N”“N+1”审批模式,有效减少审批环节和时限,进一步提高了审查审批效率。截至目前,社会公众对水行政审批事项实现零投诉,满意度100%。
案例6:福建开展闽台税费“融易办”试点改革
——以税促融 推动办税缴费数字化的新实践
一、背景情况
福建与台湾隔海相望,地相近、人相亲。2023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将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作为“深化两岸融合发展、夯实和平统一基础”的重大举措。福建税务主动服务两岸融合发展战略,全面拓展“高效办成一件事”台胞办税场景,创新推出闽台税费“融易办”智慧税务品牌,旨在进一步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构建对台商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一体化税费管理模式,实现“以税促融”,推动新质生产力繁荣发展。目前该模式已在福建“闽政通”政务APP开设专区,并率先在平潭综合实验区试点使用。
二、主要做法
(一)来闽前:两岸融合“税先服”。两岸税制不一致、对大陆税收政策不了解等因素成了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的最大顾虑,针对这个问题,该模式创新推出“开业税先服”“一企一策”等服务。台胞在办理开业登记前,可预先输入拟注册的企业类型、行业等信息,通过税务大数据智能分析,即可提前知晓税费政策、金额测算和两岸税制比对等基础信息。同时,在平潭试点“一企一策”,组建平潭税务服务团队,基于现行税收法律法规,对台胞台企申请研判的未来可能发生的特定复杂涉税事项,告知政策适用意见,有效化解台胞在大陆投资兴业顾虑,坚定来闽干事创业的信心。
(二)在闽时:台企落地“税事通”。一是登记事项快捷办。(1)两证关联互认。该模式通过推动办税缴费数字化升级和智能化改造,加强与外部部门的沟通合作,打通证件信息共享渠道,实现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与台湾居民居住证两证互认,无感切换,并将台胞开具税费证明等事项的办理环节减少50%以上。(2)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依托平潭首批获得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端口开放的优势,推动接口数据交互,在统一政务平台上,实现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台胞“登录一个平台、填报一次信息”,可同时办理设立登记、申领发票、医社保、公积金等业务。二是申报事项高效办。(1)引导式、确认式申报。该模式结合新电子税务局智能场景应用,为台胞推出引导式、确认式申报,动态生成关联申报表,实现多个税费种一键性申报,大幅减少办税环节。(2)个税补贴“免申即享”。依据平潭所特有的个人所得税税负差额补贴政策,拓展“免申即享”渠道,经台胞授权可直接将补贴发放到个人账户;引入数字人民币支付功能,有效提高税费缴纳的便捷性和安全性,降低结算成本。三是服务事项舒心办。(1)台企红利账单。该模式增设台企红利账单,台企可线上随时查看享受的优惠政策情况,确保纳税人“税政速知、税惠快享”。(2)征纳互动服务新模式。构建“精准推送、智能交互、办问协同、全程互动”的征纳互动服务新模式,升级智能咨询问答策略,推动税务服务既有“智感”又有“质感”;(3)双语咨询。打破语音交流壁垒,满足台胞个性化办税需求,为台胞提供繁/简字体切换,闽南语、普通话双语咨询热线。(4)台企版办税闹钟。考虑到两岸办税期限不同,可能造成申报、缴纳、财务报表报送等延续类涉税事项被遗漏,从而造成不必要损失,该模式定制台企版办税日历和办税闹钟,打造“让台胞台企更亲切”的税费服务体系。
(三)离闽后:台陆往返“税无忧”。离闽后,打破部门边界、区域限制和政策壁垒,集成注销、变更等多个高频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在线上即可“一表申请、一端受理、一网联办”;推出台湾旅客“离境退税”一本通,开发“离境退税”地图功能,实现“离境退税”智能定位,台湾旅客可以查找离其最近的离境退税商店。同时提供离境退税的政策指导、操作指南,方便台湾旅客快速了解离境退税的受理条件、办理流程等。
三、取得成效
闽台税费“融易办”模式集线上互动答疑、税费指南精推、业务远程办理于一体,为台胞台企提供来闽前、在闽时、离闽后的全周期服务,首次实现两岸发展“税先服”、企业落地“税事通”、台陆往返“税无忧”。台胞台企在福建能够率先实现从开业、申报、缴税到注销全流程网上办、掌上办,以区域税费征管服务一体化,聚力打造两岸税收“共同体”。
自该服务模式上线以来,个税补贴“免申即享”功能累计帮助了83名台胞享受税负差额补贴,补贴金额为33.59万元;超200家台资企业通过台资企业开办“全程网办”功能办理“全程网办”;为台胞提供涉税咨询536次,向集成电路、跨境物流等台企提供23户次“一企一策”服务;为1000余户台资企业提供红利账单服务,共享受税收优惠超6000万元。
案例7:福建“数智赋能”全力打造医保便民服务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深化医改和卫生健康工作的重要论述,把为人民提供全生命周期、连续的健康服务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省医保局充分发挥“数字福建”建设优势,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积极落实社会保障卡和医保码就医购药“一件事”,扎实开展医保“三电子两支付”工作,优化就医购药、结算支付、亲情代付等功能,提升人民群众就医防病便利化水平。
二、主要做法及取得的成效
(一)医保码“一码就医”。持续推进医保码全流程应用,实现线上线下一体化身份认证服务,支持参保人就医购药、在线查询、参保登记、异地备案等医保各业务场景。目前,全省医保码激活人数达3700多万人,激活率99.6%。全省接入医保码的定点医疗机构总数达到15358家,定点零售药店总数达到9770家,医保码结算占比51.38%。开展“亲情代付”医保业务,实现参保人替家人代展医保电子凭证进行就医购药。
(二)医保电子处方流转“高效畅通”。在全国率先上线电子处方流转中心,推动电子处方在医保经办机构与定点医疗机构、零售药店的顺畅流转,实现定点零售药店的处方接收、刷脸核验、药师审方、医保结算、药品出库等一体化服务,为参保患者提供多购药渠道。目前,已接入医药机构287家,其中医疗机构98家和定点零售药店189家,全面覆盖我省11个统筹区,电子处方流转量处于全国前列。截至目前,服务参保患者约13.3万余人,开具流转处方约55.7万张,完成取药订单约50.2万笔,药品销售额约13.6亿元,医保结算额超9.4亿元,切实做到了“让信息多跑路、患者少跑路”。
(三)医保移动支付“结算无忧”。积极打造医保移动支付“码上结算”新模式,率先完成移动支付2.0版本“第三方支付渠道支付”验收,推动移动支付在医药机构全面应用,实现“免排队、免接触、免现金、秒结算”。全省接入移动支付的定点医药机构226家,医保移动支付结算数量逾1200万笔,涉及结算金额32亿元。全国首张利用移动支付结算的医保电子处方在我省落地,不断丰富移动支付应用新场景。
(四)医保可信就医“先诊后付”。依托全国统一的医保信息平台,探索医保可信评价体系建设,在福州、厦门、泉州等地探索医保信用就医新模式,通过医保个人账户实现预缴金代扣。目前,开通可信就医定点医疗机构81家,实现“先诊疗、后付费”信用就医超30.19万次,银行端信用担保金额1.25亿元,切实缓解参保患者“看病难”“资金垫付压力大”等问题,实现以信用促服务、以信用提效能、以信用保民生。
案例8:福州市抓好“高效办成一件事”小切口
推动政务服务效能“大提升”
为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优化营商环境,福州市2024年以“高效办成一件事”为目标,以业务高效协同和数据有序共享为主线,持续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跨地区、跨层级、跨部门集成服务,全方位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
一、背景情况
“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新时代新征程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深化行政管理改革的新抓手。按照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精神,福州市从企业和群众生命周期切入,将“民有所盼”和“政有所为”统一起来;从部门间合作角度,将“马上就办”和“办就办好”融合起来;从数智驱动创新方面,将“群众需求”与“政府供给”结合起来。2024年,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市审改办联合印发《福州市深化数字赋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工作方案》,深化政务服务渠道建设、模式创新、数字赋能、扩面增效,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生命周期,整合分类政务事项。围绕公民个体从出生到身后、市场主体从设立到注销、工程项目从立项到竣工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需求,全域一体推进改革,按照一次告知要求、一张申请表单、一份申请材料、一套办理流程整合形成“一件事”企业、个人、项目事项群组。在个人领域,推出“参保”“就业”“购房”等高频“一件事”;在法人领域,结合热门行业业态,推出“开书店”“开诊所”“开校外培训机构”等行业准营集成服务;在项目领域,工程建设项目实行四阶段并联审批,推广特定化“建设项目立项审批”“占用挖掘道路”“建设项目施工许可”“建设项目竣工验收”等建设项目关键节点“一件事”。
(二)数智驱动创新,构建政务知识图谱。依托福州市“政务智脑”,通过标准化事项要素定制知识模型,构建政务事项知识图谱,以服务部门、申请材料、共享需求为中心深度挖掘政务事项之间的申请材料与办理结果对应关系、共享需求与数据来源关系、政务事项与政务事项交叉关系。事项图谱以网状节点图谱的形式呈现事项之间关联关系,使隐形的事项知识显性化、关联化,可视化,形成“部门--事项--材料”结构脉络,为“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场景提供参考依据,有效解决传统人工梳理方式存在的梳理方向不明确、覆盖范围不足、共享程度不明、梳理效率过低的问题。
(三)集成政务合作,搭建协同服务平台。对“高效办成一件事”涉及的多个政务服务事项的设定依据、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结时限、收费标准、办理结果等要素进行梳理,合理调整前后置顺序,优化办理要素和业务流程,推动前后置审批服务和跨部门意见征集全过程纳入服务协同,实现跨部门服务在线发起、在线核查、在线反馈,构建“渠道多元、高效协同”的协同服务机制和技术支撑体系,替代传统由申请人跑腿或部门间函询征求意见,提高跨部门、跨层级业务服务效率。
三、取得成效
(一)深刻领悟“高效”精髓,从“一件事”切入将“民有所盼”和“政有所为”相统一。以“高效”为服务目标,基于企业、个人、项目全生命周期办事需求,从“减路程、减跑动、减时间、减环节”方面,通过再造申请条件、申报方式、受理模式、审核程序、服务闭环、管理架构六个“再造”,构建“一件事一次办”“全城通办”“一件事+全城通办”三类服务场景,把关联性强的单体业务串成主题服务场景,为群众提供高效、便捷、集成的“家门口”政务服务。
(二)准确把握“办好”用意,从政府合作深入将“马上就办”和“办就办好”相融合。以“办好”为服务宗旨,健全部门审批协调配合机制,优化提升福州市政务管理平台“协同服务”功能,将原有仅在工改领域实施的“协同服务”,扩大至政务服务全领域覆盖实施。将“协同服务”嵌入“高效办成一件事”全流程,取代以往繁冗的意见文书流转手续,极大地精简环节和办理时限。譬如,“开办校外培训机构一件事”,原本按顺序办理“名称预核——办学许可”,集成为“一件事”后,直接由许可机关受理后,在系统上向登记机关发起“培训机构名称”的协同审查,部门限时在系统上反馈意见。将原有需由申请人跑办一周的事,转变为由部门间线上一小时内反馈审核意见即可办好的事。
(三)深度拓展“改革”成效,从数智驱动介入将“群众需求”和“政府供给”相结合。以“改革”为服务动力,深化线上平台建设,推动政务数据从信息孤岛向互联互通转变,实现大数据驱动的政务服务供需精准匹配。依托福州市一体化政务平台,以政务服务事项知识图谱作为底层基础,结合单体事项办件和集成事项办件数据信息,不断推出办件量大、关联性强、时间紧密的“一件事”新组合,满足广大企业和群众办事需求。
案例9:福州市打造“一网好办”旗舰店
全面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推动现有线上办事由“能办”向“好变”提升,福州市深入贯彻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精神,以“一网好办”为提升线上服务便利度的主要抓手,全新升级福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重构网上办事涉及的事前咨询帮办、事中填单申报和事后审批出件三个主要环节的服务模式,创新打造“一网好办”新体验。
二、主要做法
(一)智能导服帮办,让事前交互更顺畅。一是“政务地图”精准提供办事导引。福州市打造了政务地图应用服务,将13个县(市)区共计28个政务服务大厅(分中心)、42个城区派出所、410台“e福州”自助终端的地图点位信息、大厅基本信息、事项信息、导航信息、预约服务、通办信息进行融合,为企业群众提供办事全周期、全流程的搜索、推荐、查看、预约、导航一站式服务。二是智能客服快速答复热点问题。构建意图分类模型,对常用通俗化咨询用词用语进行识别训练,创新推出智能问询应用。咨询过程中无需了解办理事项的专业名称或专业术语,只需使用日常办事过程中常用的咨询用词用语和2-3个引导问题即可精准匹配到相关业务的答案和办事指南信息,破解传统政务客服“机械式问答”和“精准度低”的痛点。三是“视频帮办”在线辅导材料准备。引入音视频、AI等核心技术,创新打造“视频帮办”服务模式,为申请人提供视频咨询、视频帮办、表单辅助填写服务。申请人可通过云上政务大厅可以直接发起视频咨询或预约视频帮办服务,可选择文本输入、语音、视频、屏幕共享、文件发送等多种方式与审批部门进行交互。
(二)数据全面赋能,让事中申请更便捷。一是智能表单简化填报内容。依托国家、省、市数据共享通道,二次开发表单信息复用、证照信息复用等数据服务,系统表单可支持智能填充各类数据替代“人工填报”,同时接入“闽政通”APP在线个人签章应用和联合签章应用,支持按照原表单样式智能生成纸质表单,实现申请表填报、生成、归档全程电子化。二是数据协查减免申请材料。对于收取后主要用于核验表单信息或基础信息、历史业务信息的材料,在电子证照方式减免材料的基础上开发政务数据信息协查应用。获得申请人授权后,审批人员可通过审批助手系统中的信息协查功能实现相关政务数据的查询和核验。对于有归档需求的,系统还可以据调用结果生成调用凭证,替代原有纸质材料。三是在线公告减免遗失声明。为精简各类证照遗失补证业务收取的遗失声明登报材料,创新上线“遗失公告”公告发布应用。申请人可在申请办理补证类业务时,系统会自动生成固定格式的遗失声明后在福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发布,申请人不再需要提前联系报社刊登遗失公告,提交报纸材料。
(三)无人数字应用,让事后审批更高效。一是“智能受理”提升受理质效。累计在福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上线100项“智能受理”服务事项。在线申报业务后,系统通过数据接口查询校验、文本识别比对、OCR、证照协查等技术手段自动校验表单和申请材料中的审查要点,申报后数秒内即可自动完成业务受理。二是“智能秒批”提升审批时效。打造福州市政务服务融合支撑平台,实现审查要点模块化配置和管理,累计上线100项“秒批”服务事项,系统可在数秒钟内自动完成业务受理、审批、办结全过程,办理结果支持在线出具或快递免费寄送。三是“数字雇员”提高出件时效。将RPA数字雇员应用于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与部门自建系统数据交互中,通过流程自动化方式替代原有人工“二次录入”“固化式流程”等重复式操作,可将办理结果信息、电子证照制证信息直接通过RPA从通过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搬运至部门自建业务系统,减轻窗口录入量,提高制证出件效率。
三、工作成效
(一)智能交互“体验双优”。福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智能导服帮办应用通过智能客服与人工服务相结合,帮办服务覆盖医保、社保、工商、建设、民政、卫健等8类高频业务领域,智能客服支持54880类通俗咨询用词用语的识别,既有线下咨询的服务温度,又兼具线上服务的智能化,做到了“咨询体验优”。同时,依托“政务地图”整合了大量服务信息,一张图即可查遍全市服务,做到了“查询体验优”。
(二)智能申报“负担双减”。通过打通各类国家、省、市数据服务资源,目前已上线的200项“智能秒批”和“智能受理”事项中,累计有161份申请表可通过数据智能填充方式减免提交,1384个字段实现免填写,有效减轻申请人的“填报负担”。同时,有389份申请材料可通过数据共享替代、系统自动生成、在线公告等方式减免提交,与传统办理模式相比,材料精简比率达到58%,有效减轻申请人的“材料负担”。
(三)智慧办事“成本双省”。推动更多事项办理环节“零人工化”,进一步节省了部门审批的时间成本和企业办事的时间成本。与传统办理模式相比,审批部门可将原本用于审核材料的时间或二次录入的时间更多用于制作办理结果,应用“智能受理”“智能秒批”和RPA的事项,出件时间可降低60%以上。同时,由于“智能秒批”和“智能受理”服务模式具备全流程网办和材料精简的特性,申请人现场办事涉及的纸质材料制作成本、交通成本、误工成本等办事成本也得到了节省。
案例10:福州市鼓楼区“为数添智”
按下“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快进键
一、背景情况
2023年以来,鼓楼区政务服务中心立足新发展阶段,深入推进“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改革,聚焦“一件事”服务场景,创新工作方式,改进服务流程,突出“为数添智”,优化办事交互体验,提升数据资源与业务需求融合度,推进线上线下服务平台的全面贯通、综合集成,实现政务服务提质增效,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简化、办事体验最优化。
二、主要做法
(一)聚焦“高效办”,打造智慧化平台。一方面打造政务服务大厅智慧服务区,通过省、市数据服务接口应用,实现51项高频业务自助填表、网上申报,115项事项可现场直接引导全流程网办,有效提升网办体验;另一方面开发高频智能政务服务事项,依托福州市政务服务旗舰店“智慧办”应用,将业务审查细则转化为由系统自动判定的逻辑规则,上线试运行智慧受理、智慧审批事项17项,RPA技术应用事项5项,配套“6+2”(固定+流动人数)智慧办团队,强化服务保障。
(二)丰富“一件事”内涵,强化细分领域一件事服务机制。一方面加强跨部门协同服务,依托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运用视频、建群、共享桌面等方式,建立“一件事”场景下跨区域、跨层级、跨部门即时联系,加强业务内部协同,做到“一件事”审批协同联动、标准统一、服务便捷。另一方面着力打造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的“一件事+跨域办”服务,将企业复杂办事需求,拆解为具体事项,精细化定制包括办理流程、材料表单等要素的“一件事”解决方案,推动“多地、多窗、多次”申请向“一地、一窗、一次”转变,提供套餐式的最优、整体方案,实现共性和个性服务集成供给。
(三)建立兜底服务机制,解决“办不成事”问题。一方面“办不成事”协调处置。设置“办不成事”处置工作室,建立健全“窗口处置-部门研判-集体会诊”工作机制,协调解决企业群众反映的“办不成事”问题,通过解决一个问题,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另一方面“一线处置”回应诉求。成立企业“一线处置”工作室,畅通线上诉求入口,运用“一线处置”“一企一议”“直通车”等服务企业机制,解决企业生命周期遇到的各种问题。
三、取得成效
(一)提升政务服务质效。2023年4月大厅升级以来,智慧办团队服务33424人次;企业“一线处置”工作室采集企业诉求4875条,办结率100%;全区各级走访服务企业超7785次,解决企业反映诉求6698件;获得2面企业感谢锦旗。2024年以来“全程网办”事项网上申报率超90%,较去年底增加6个百分点。
(二)高效办成“餐饮业分支机构跨域办”一件事。充分发挥智慧服务平台和一线处置服务机制,攻克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分支机构的“跨域办”一件事一次办,已办成84家分支机构148份办件,跨市、区2个层级15地的行政审批,实现企业仅到一处政务大厅窗口受理,办理多地多个分支机构的行政许可,办事效率提升90%以上。
(三)为企为民纾难解困,营造人性化空间。运用“集体会诊”综合分析研判,为“难事”寻求破解困难的方法。定制专项解决方案,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办不成事”处置工作室累计处置15件。
案例11:厦门市深化“入学一件事”改革
着力构建新型入学服务保障体系
一、背景情况
为解决入学服务材料多、排队长、不同学段不同对象政策差异性、城乡学位不均衡、报名审核工作量大等难点痛点问题,厦门市把握中央支持厦门开展综合改革试点的重大机遇,全面落实国务院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强化系统集成观念,推进教育数字化,深化“入学(入园)一件事”改革落地落实,有力化解入学高峰矛盾,加快构建数据驱动的教育治理新模式,提升市民教育满意度和获得感。
二、主要做法
(一)统筹谋划,构建新型入学保障体系。一是全市域推进。依托“入学一件事”管理系统,全市域一体推进改革,实现市属学校和六个区属学校“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提交、一网通办”改革全覆盖。二是全学段覆盖。秉持“入学服务一体化”的理念,在实行初招电脑派位的基础上,进一步整合入学报名功能,实现全市幼儿园、小学、初中、转学入学报名以及随迁子女积分认定、人才子女就学等“一件事”优化改造。三是全流程优化。以最小颗粒化要素信息为基础,梳理学生入学报名及后续在校管理等多个不同阶段事项需采集的信息,整合入学“一张表单”,通过“一次采集、一次提交”,动态实现“入学—新生注册—学生管理”闭环一网通办,基本实现“零跑动”“不见面”办理,避免重复采集学生信息,做到在校生数据“底数清、数据活”。
(二)智慧赋能,提升数据共享应用实效。一是全事项网办。实现市级“入学一件事”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近年来统筹推进各区“入学(入园)一件事”全面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实现“闽政通”APP、“i厦门”APP、“i教育官网”、“i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多渠道覆盖,并针对入学高峰年的切实情况,将入学矛盾突出片区学校的填报志愿、调剂等流程线上化,真正实现全过程在线便捷办。二是全要素共享。充分利用省政务数据汇聚共享平台、市政务信息共享协同平台的海量公共数据资源优势,保障电子证照和政务数据高效共享应用,按需对接不动产登记信息、户籍人口信息、社保缴费信息等14项数据,充分发挥数据共享价值,精简涉及公安、资源规划、人社、市场监管、村(居)委会、医院等9个单位9种证明(3种直接取消,6种由系统自动获取)。三是全方位减负。在免去家长跑腿收集纸质证明材料和现场排队报名麻烦的同时,通过数据共享、智能比对、线上审核,智能过滤不符合报名条件的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学生自动匹配父母、户籍、可报名学校等信息,破解了传统审核方式存在的书面材料多、真伪核验难等难题,减轻学校和教育部门审核人员的压力,提高审核工作质量。
(三)综合保障,优化教育办事服务体验。一是全媒介宣传。编制集成办理“一件事”工作指引和办事指南,充分利用入学通知书、报纸、电视、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广泛宣传入学入园招生政策、平台操作指南等,为家长开展网上报名指导、在线咨询服务。二是全数据汇聚。根据省、市“一件事一次办”办件数据汇聚标准,将全学段办件数据汇聚、回流至省集成化办理平台,实现全学段办件数据汇聚。三是全数源分析。以业务驱动、过程式采集的方式,沉淀、整合大量人口、居住、就学、转学等数据,为未来的学位预测及教育改革发展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取得成效
“入学一件事”是厦门市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深化政务服务改革,打造示范性公共服务数字化场景应用。系统已全面支持全市1000多所幼儿园、300多所小学和80多所初中学校的招生工作,2023年惠及15.4万名学生,年均共享调用各类数据超320万条,减少提交了约77万份证明材料,办件联办率达到90%以上,平均每名家长可减少4-5次跑动。教育部门原先审核纸质材料及通过线下核对积分入学的全过程招生至少需要3个月,现只需要1-2天。仅“小学积分入学”涉及约2万学生,按照3.2万名家长请假2.5天的社平工资(326.2元/天)和来回路费(30元/趟)计算,每年可节约家长成本超2800万元,节约学校和政府办事窗口成本超200万元。“入学一件事”系统获评“福建省2023年度全省公共数据应用优秀案例”“厦门市2023年社会治理暨平安建设智能化创新应用项目”等。
案例12:厦门市倾力打造数字赋能
资源规划政务服务新样本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数字赋能成为政务服务效能提升的重要手段和可靠抓手。厦门市高度重视政务服务效能提升,充分利用标准接口、知识图谱、CA认证、AI智能等新技术,推动平台互联互通,打破数据孤岛,强化数据自动交互核验,促进跨部门业务集成,不断丰富“一件事一次办”“高效办成一件事”套餐服务,全力打造资源规划政务服务便民化新样本,促进资源规划管理集成化、数字化、智能化。
二、主要做法
(一)数据共享,推动业务报建材料“零重复”。一是依托内部自建一体化平台,搭建资源规划内部“证照池”,纳入历年以来资源规划相关规划、用地、林业、海域、测绘等证照数据12.45万余条,同时不断补充完善证照数据,满足资源规划审批业务内部数据调阅共享需求。二是打通内部自建一体化平台与市电子证照平台接口,累计向市电子证照平台推送涵盖105类证照批文近575万本,满足其他部门调阅需求。三是部门通过市电子证照平台调阅发改、市政园林、水利等部门证照,实现数据共享,减轻企业负担。据统计,目前资源规划部门95个行政审批事项审批材料压缩至平均4.2个,凡是企业提交过的证照材料均无需让建设单位重新提供,实现业务报建材料“零重复”。
(二)高效集成,促进跨部门业务办理“零时差”。一是打通系统壁垒,推动用地预审与选址办理时各前置审查要求高效集成。通过在项目策划生成后提前触发主动服务跟踪流程,推动各分局、测绘中心提前开展勘测定界及选址空间合规性预检测等工作,并进行业务信息系统留痕。正式审批时流程自动获取原主动服务跟踪流程信息,推送实现用地预审与选址即办。截至2024年5月已有189个项目的建设项目用地预审与选址意见书实现即办,平均审批用时较改革前减少约1.62个工作日,审批效率提升89.3%。二是通过平台业务对接及跨部门业务协同,推动工业用地项目“交地即交证”一件事办理。工业类项目在出让公告期间,竞买意向人可申请开展前期工程规划许可辅导服务,提前开展设计方案技术指导,优化方案指标。在企业签订合同后同步申请不动产登记权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办理后,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不动产登记权证以及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等窗口即办,审批时限由4个工作日压缩至即办,实现“交地即交证”。目前已有6个工业类项目通过“交地即交证”一件事实现相关证照快速办理。
(三)在线签章,助力全流程在线审批纸质“零材料”。在原全程网办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和细化全流程审批优化提升。加强技术突破创新,采用材料电子化报建、资料电子认证、材料电子审查、证照电子签章、可信文件在线共享、电子档案等技术手段推动用地预审与选址、建设用地规划许可、工程规划许可证等高频事项审批全程无纸化。企业在线申报,部门在线审批、证照在线核发、结果在线共享、资料在线存档,提高电子签章使用便捷性,实现方案文本批量盖章,通过市建管平台进行批复成果在线推送,企业自助下载,部门自行查阅核验,实现事项全流程在线审批纸质“零材料”。
(四)智能审查,实现规划许可报建“秒审批”。搭建BIM规划智能报建系统,开展《厦门市国土空间规划管理技术规定》方案审查条文解读并量化,实现对设计方案100余项指标的审查自动化。系统通过一键审查、一键生成审查报告,提供BIM交互式审查服务,形成报建人员自主审查机制,报建人员将BIM模型提交至BIM报建云平台后,即可领取《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实现“秒审批”,大幅提升审批效率,开拓审批新模式,助力基层减负。截至2024年5月,已有48个项目通过BIM报建实现系统自动审查,快速发证,同时沉淀BIM数据,助力后续智慧城市建设。
(五)知识集成,加快技术规定问答“一网清”。充分运用知识图谱、NLP(自然语言处理)、深度学习、规范快速识别能力(OCR)等新一代知识增强大语言模型及人工智能技术分析技术,搭建工程规划许可智能审查AI知识库。依托BIM规划智能报建平台,将国家规范、地方标准、技术规定等建筑行业知识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翻译成结构化立体化的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实现知识的精准查询、语音问答等,促进知识图谱建设及知识沉淀集成,服务于规划、设计、审查、运维全生命周期,助力日常审批服务由“数据管理”向“数智管理”升级。目前智能审查AI知识库已上线试运行,提升窗口及审批人员工作质效。
三、取得成效
厦门市通过数字化赋能审批提质增效,助力审批主流程申报材料从373份精简为33份、工程建设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缩减70%,一般工程建设项目审批时限从308个工作日压减到70个工作日内。
案例13:厦门市海沧区探索“就近办、基层办”
打造公平普惠高效的政务服务体系
一、改革背景
近年来,厦门市海沧区探索“就近办、基层办”便民服务改革,以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系统观念和“高效办成一件事”理念,有效整合基层政务资源,通过直接下放、委托办理、窗口前移等方式将街道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和事项下沉到便民服务站,最大限度满足了群众在家门口“一站式”办事的需求,以民生“小切口”推动政务服务提质增效,优化提升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社区便民服务站标准化建设。一是完善服务场所硬件配备。按照“一社区一站”要求,参照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标准,在全区48个社区均设立80平方米以上的便民服务站,统一场所标识、管理规范、服务标准,合理设置咨询导办、业务受理、自助服务、填单示范、休息等候等功能区域。二是选优配强办事人员。推行“网格化治理”,由街道统一公开选聘站长1名,窗口办事员选派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敬业精神好的网格员按照“2主1备”轮值,充分发挥熟悉社情民意的优势,既当窗口办事员,又当政务服务宣传员、答疑员。三是落实窗口规范化管理。全面推行综合窗口“一窗通办”服务模式,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做到“进一扇门、到一个窗、办所需事”。日常运行管理实行规范授权、审管分离,打破层级限制,统一刻制使用“审核审批专用章”对外服务。
(二)拓展基层政务服务渠道和服务方式。一是高效集成一事办成。推动联办事项从审批服务拓展到公共服务领域,实现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57个服务入驻,强化闭环机制,扶残助困等打包实现“一件事”办理,让群众一次办好事。二是泛在可及一网好办。把“厦门市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延伸部署至社区,实现与市区两级系统对接和数据实时交互共享,群众可就近申报,相关部门后台联动办理。在社区构建“e政务”自助服务体系,提供涵盖公安、人社、医保、交通、公积金等领域292个事项的24小时“不打烊家门口办”服务。“手把手”引导群众通过“闽政通”“i厦门”APP享受在家办、掌上办的便捷。已累计受理社区服务58万余件。三是数据互认免申即办。创新“生育津贴”“医保在职转退休”等“免申即办”,对于存在关联的后置事项,群众无需填写表格、无需提交申请材料,由前置事项牵头部门统一受理、审核后通过数据推送后置部门互认即可。
(三)精准对接企业群众服务需求。一是帮办代办推动服务靠前。对老、弱、病、残、孕、幼等特殊群体,提供预约服务、延时服务、上门服务,由网格员把“移动综窗”进村入户,并引导通过“闽政通”等实现出生、开办企业、企业招工、入园入学、职工退休等事项“高效办成一件事”。二是部门联合送策入企。定期会同税务、人社等部门“点对点”走企业、“面对面”问需求的方式,按照“一标三实”摸清楼宇企业信息,个性化、定制化的靶向送策服务,切实了解企业需求,帮助企业纾困解难。通过融通部门信息,辅以信用监管,推进惠企政策“免申即享、直达直享、快享快办”,实现信用良好或符合条件的企业和个人免于申报、直享政策。三是整合服务资源下沉入户。便民服务站工作人员定期对辖区内退役军人、待业人群、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家庭困难人群等进行摸排登记,了解群众办事需求,在提供帮代办服务的同时,也推动相关政策匹配到人、帮扶对接到户。
(四)构建政务服务评价工作闭环。一是强化办事堵点发现解决机制。全面落实“好差评”机制,实施“当日件、当日评”,强化“差评”核查整改监管,对存在的问题坚持立行立改。通过日常后台监督、定期现场检查、随时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服务站工作人员的常态管理和实时督查。健全办事堵点主动发现机制,开展“我陪群众走流程”“政务服务体验员”,设置“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对苗头性、典型性、集中性问题提前研判。二是分类指导提升人员队伍素质。形成“传帮带”和学习培训长效机制,每年组织区级审批服务业务骨干到社区开展现场业务指导,并针对“一件事”事项调整和业务需要,安排社区人员到区级业务部门跟班学习,提升社区办理政务能力,保证基层事项接得住、业务办得好,打通“最后一公里”。三是突出导向注重工作实绩。制定海沧区便民服务改革监督管理办法,明确规范区政务服务中心、相关业务部门和街道三级工作职责和分层监管职责。强化考核结果应用,将评价结果与年度考核相结合,建立完善普通网格员向站长晋升机制,激发窗口人员事业心和责任感。
三、取得成效
(一)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业务受理能力。建成群众家门口的“政务便利店”,让群众真正做到“跑一趟”就能办成,“说一声”就能响应,“找一人”就能解决。今年以来,已累计帮办代办医保、养老、残联等服务7.27万件,广受群众的欢迎和好评,社区便民服务满意度达到100%。
(二)是有效促进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政务服务平台电脑端、移动端、自助端的办理方式直达基层,强化网办申报辅导、弥合数据鸿沟;并依托银行、医院、邮局、公证处等政企合作点拓展了不动产登记、社保制卡、车辆登记、出生落户等高频政务服务事项的办理方式,构建“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三)是促进基层增值服务提质增效。充分发挥基层站点贴近群众的特点,精准提供企业创设申办、退役优待政策、就业岗位推荐、创业奖补兑现等政策咨询服务,在做好政务服务的同时,帮助群众知晓、用好政策。今年已办理退役军人相关业务1881件、护航就业创业全过程2618件。
案例14:漳州市创新政务对台增值服务
一、背景情况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及我省《实施意见》,在市委台办、市发改委、市政务服务中心及芗城区、诏安县、南靖县、台商投资区政务服务中心的共同推动下,漳州市在便利台胞往来和生活、推进涉台司法服务、深化漳台经贸合作、鼓励台胞就业创业等方面,逐步铺就台胞台企在漳融合发展之路。
二、主要做法
(一)以通促融,便利往来,打造登陆“第一家园”。一是构建“立体化”服务网络。为便利台胞往来漳州生活工作、投资兴业,漳州设立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的台胞台商服务专窗,为台胞台企提供便利化的政务服务,构建了“立体化”服务网络。二是设立热线服务。台胞台商服务专窗提供咨询服务热线,并配备闽南语服务专员,提供涉台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帮办、代办及生活方方面面的咨询解答服务,帮助台胞台商解决初到漳州生活工作的不适应问题。三是优化证件办理。将台湾居民居住证办理时限由法定时限20个工作日优化至承诺时限5个工作日;在公安部门政务服务窗口设置“台胞台企专窗”,为在漳台胞台企提供出入境证件快捷办理、定居落户、政策咨询等业务。四是畅通台胞医疗服务。为提升台胞的就医体验,加强两岸医疗卫生领域交流与合作,在漳州市第五医院设立台胞健保服务中心,协调医保、医院、公证和邮政四个部门,做好漳台健保核退和公证服务,提升台胞健保核退便利度。五是推进涉台司法服务。依托市政务服务中心政务服务协调优势,通过与法院、检察院、司法部门强化联动协作,设立“法官工作室”“检察官工作室”“公共法律服务工作站”,以及依托漳州古城“涉台法律服务点”,为台胞台企提供台湾地区法律法规查询和解读、两岸法律差别化提示和咨询。
(二)以惠促融,深化漳台经贸与就业融合发展。重点围绕园区落户、产业合作、展会平台、贸易往来、要素保障等五个方面,助力台胞台商在漳创业就业更加快速便捷。一是畅通台胞台商诉求渠道。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服务台商台企制度,采取座谈交流、走访调研、现场办公等方式,深入了解台胞台商需求,做到“一对一”精准服务,实现台胞台商诉求当场解决。二是推动医保驻企办服务。积极推进“医保驻企办”服务,选派业务骨干担任驻企专员,定期到台企现场办公,以“医保驻企办”惠企举措,进一步提升台商台企在漳州发展的营商环境。三是加速台企注册落地。开通线上线下“企业开办一件事”专窗口或者专栏,同步受理注册台资企业,全流程办理时间在3个小时以内。支持台胞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为企业,按照“一注一开”的原则同步办理个体户注销与企业设立登记,放宽转型企业名称登记。四是优化台胞就业创业机制。建设台湾人才一站式服务窗口,为台湾人才提供职称评审、技能认定、人才项目认定、子女入学等一站式综合服务;落实“万才聚漳”行动,不断拓展台青来漳实习实训、就业创业渠道。出台《南靖县建立正向激励机制促进南靖闽台精密机械产业园发展十条措施(2023-2024年)》惠企政策,设立总额度为5000万元的精密机械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每年500万元的闽台农业融合发展(兰花)产业园专项资金,帮助引导台商台企进一步加强品牌培育、开拓市场。五是优化涉台金融服务。推动漳州市各银行机构积极创新推广面向台商台企的特色产品,如“福台贷”“台农贷”“台商创业贷”“台享贷”“台胞卡”等专属信贷产品,通过下浮利率、免收年费等措施,将减费让利政策实实在在惠及台胞台商,主动为台胞台商来漳创业生活提供融资便利。
(三)以情促融,推进漳台文化交流融合发展。为促进漳台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发挥天宝玉尊宫、关帝庙等民间信仰精神纽带作用以及漳州古城、林语堂纪念馆等重点对台交流平台作用,开展形式多样的民间信俗和文化学术交流活动。一是保护文化同根。聚焦“元光文化”,打造开漳圣王文化交流中心。聚焦“语堂文化”,在林语堂纪念馆设立闽南师范大学“台港澳学生国情教育实践示范基地”,增强语堂文化传播力。二是赓续文化同源。践行“用闽南文化点亮千年漳州古城”行动计划,推动漳州古城建设“国家级海峡两岸交流基地”,充分发挥古城内木偶、木版年画等30余个非遗项目。三是共谱两岸家书。推进“迁台记忆”“两岸家书”档案资料征集保护工作,并编印《芗城区“迁台记忆”档案征集工作纪实和开发利用成果汇编》。
三、取得成效
(一)台胞社会生活更加便利。2023年以来,政务服务中心累计受理各类台胞政务服务事项1613件,常态化听取台胞台商诉求活动共116场次,协调解决诉求件135件次。创新开展法律服务活动6场,服务台企200多家,台胞台商服务窗口自成立以来累计受理893件次,有力保障台胞台商合法权益,台胞台商在漳更有归属感。
(二)漳台经贸往来更加密切。2023年度协助推动提供各类实习就业岗位近3000个,吸引台青478人。截止2023年底,全市银行机构共为314户台企、2866名台胞提供信贷支持,台企授信总额和贷款余额分别为516.42亿元、156.76亿元,均占全省半数以上,台企贷款投放比例居全省第一。
(三)漳台文化认同更加契合。2023年,全市累计开展民间信俗文化交流240场次,累计接待寻根谒祖、宫庙交流6000余人次。各类契合台胞情感需求的交流活动,让台胞感受深深“家乡情”,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
案例15:漳州开发区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
构筑营商环境新高地
一、背景情况
漳州开发区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现有企业2616家。近年来,漳州开发区聚焦企业办事需求及企业发展中所面临的痛点、难点、堵点,对标一流、锚定最优,坚持制度创新与数字赋能相结合,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产业全链条,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提供更广范围、更深层次的项目、政策、人才、金融、科创、法律等集成服务,推动政务服务从便捷服务到增值服务升级,促进“企业找服务”到“服务找企业”转变,构建形成全链条、全天候、全过程的精准、便捷、优质、高效为企服务新生态,全力打造营商环境新高地。
二、主要做法
(一)建强服务载体,设立企业服务专区。搭建办事企业与审批部门沟通交流综合服务平台,强化各部门业务协同、信息共享机制,将分散的企业服务内容“系统打包”,推出系统集成的增值化服务事项。同时,在漳州开发区政务服务大厅打造企业服务专区,配置企业会客厅,精准匹配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市场侧、社会侧“一站式”增值服务,全力构建从企业进门到办事结束的全流程服务体系,实现“一个专区联‘万企’、一个平台聚‘八方’”。
(二)创新服务模式,运用数字化技术高效“一键办”。围绕企业办事需求,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高频事项、重点环节,持续“减材料、减填报”,探索推出“一件事”高效办、“一类事”集成办服务场景。同时,按照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时长,对企业服务事项进行分类,运用“数字机器人”智能分析、数据自动回填技术,智能按需组合项目指导、政策解读、申办梳理、免申即享等增值服务内容,推动涉企服务从“多头分散”转变为“精准画像、一站集成”,实现以增值服务降低成本、增加效益、赋能企业高质量发展。
(三)整合服务资源,打造“政务+金融”新脉络。把服务延伸到企业“家门口”,拓展多元化多场景的“15分钟惠企服务圈”。漳州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与工商银行漳州开发区支行签订政银战略合作协议,构建“政务+金融”的政银合作体系,将政务服务前移,让企业不用跑政务服务大厅,只需到就近银行营业网点即可办理政务服务事项。同时,在工商银行APP设置“政务服务”模块,企业登录手机工商银行APP就可实现政务事项“指尖办理”,享受更优质高效的政务服务,实现基层政务服务“就近能办”“多点可办”。
(四)拓展服务领域,设置企业首席服务官。在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的基础上,打造一支企业首席服务官队伍。通过建队伍、强业务、严考核等方式,锤炼一批能讲清企业多元需求、能精准匹配政策清单、能提供高效帮办服务、能协调解决复杂问题、能提出针对性政策建议等“五能”复合型专业的企业首席服务官,为企业提供开办、投资建设、政策兑现、人才引进、技术成果转化、法律服务、融资服务等增值服务,实现服务链、政策链、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的有效组合。
三、取得成效
(一)优机制,激发增值服务新活力。持续完善政企沟通机制,想企业之所想、想企业之将想、想企业之未想,在扎实解决企业具体问题的基础上举一反三、追根溯源,实行企业增值服务需求“点单”,政府“接单”,用心用情用力为企业办实事、解难题,做到回应一个诉求、解决一类问题、提升一个领域。2024年以来,已办理企业诉求300余项,办结率100%,力促企业发展、项目建设“无障碍”“零等待”。
(二)提效率,催生增值服务新效能。秉承“有事必到、无事不扰、有诺必践”的服务理念,坚持问需于企、问计于企、问效于企,站在便利企业的角度想问题设流程,提高政策服务精准度,推动从“企业找政策”向“政策找企业”转变。如在漳州开发区E政务小程序上线16项政策,惠及企业59余家,为企业送上“及时雨”“强心剂”,让更多惠企政策“直通、直达、直享”。
(三)聚合力,筑造增值服务新渠道。落实“速度更快、服务更优、满意度更高”的服务理念,在辖区银行、学校、酒店、产业园区、社区便民服务中心设置“智能自助服务区”,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并通过政银双方联动发力,集成人社、医保、公积金、不动产等高频事项,已实现福建省内157项高频事项的“省内通办”,以及跨上海、浙江、江苏、安徽、湖南、河南等地的28882项便民服务事项“跨省通办”。
(四)拓阵地,升级增值服务新体验。聚焦企业感知、诉求办理及赋能增值服务,通过有效整合政务服务资源,建立动态信息共享与推送机制,精准把握全区企业运营状况和产业发展趋势,实现“网站平台+手机APP+微信公众号+实体大厅”四位一体全场景服务模式,为企业打造“妈妈式”“无感式”“交互式”服务体验,推动服务从便捷性向增值性转变,全链优化“企业全生命周期”的市场经营环境,全心营造高效惠企的政务服务环境。2024年以来,企业首席服务官为企业提供指导服务、咨询回复达1152家/次,上门服务108家/次。
案例16:漳州市长泰区推行“三办”服务
提升政务服务便利化水平
一、背景情况
2024年以来,漳州市长泰区认真落实深化拓展“深学争优、敢为争先、实干争效”行动,秉持“为人民服务”的初心,以群众满意为最高标准,把为人民服务贯穿于政务服务全过程,探索推行“一站可办”“一网好办”“跑腿办”等“三办”服务工作机制,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实现服务便民、服务亲民、服务利民。
二、主要做法
(一)“一站可办”,推动政务服务集成化。一是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积极推动企业开办、企业注销、退役士兵、出生、门诊特殊病种待遇享受备案等事项实行“一件事”高效办成,按照“一次告知、一窗受理、一表申请、一窗办成”的要求,依托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强化数据共享、深化业务协同、重塑办事流程,推动申请表单多表合一、掌上一网申请、材料一次提交,实现集成办、一次办,减少办事环节、申请材料、办理时间和跑动次数。二是推行“一站式”婚登婚孕检。将原来分处多地、相距较远的“婚前检查、孕前检查”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并与“婚姻登记”事项打包组合“一件事”办理。配备2名医务人员驻点服务,配全独立的男、女婚检室以及超声、检验等辅检设备,满足群众婚姻登记、婚孕检的需要,实现“一站式一件事”高效办理。三是实行社医保参保与税务缴费“一厅联办”。整合区税务局缴费业务进驻政务服务中心,同时在武安镇便民服务中心设立“涉税服务驿站”,推动社医保办理和税务缴费业务实现人员共驻、业务联办,企业和群众只需前往政务服务大厅或武安镇便民服务中心,即可“一站式”完成社医保参保登记、缴费等全部业务,推动政务服务线上线下的深度融合,改变原来群众多头跑、来回跑、跑得远的现状,大大节省办事时间。
(二)“一网好办”,推动政务服务一体化。一方面,推动社会事务全程网办。推出政务服务事项“一张表”清单和“不找人好办事”营商服务八条措施,不断拓展群众服务平台,主动配合上级部门做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对接,推动更多审批事项“不见面审批”,提升事项网办深度。如,实行住房公积金个人证明事项“亮码可办”,在缴存职工申请开具职工缴存证明、异地贷款缴存使用证明、贷款结清证明等个人证明时,通过提供实时在线开具、后台自动查验的方式,以统一“电子码”代替原有3项纸质证明,个人公积金账户查询以及提取业务办理等事项均实现“全程网办”,“足不出户”即可办理单位缴存业务,实现“不跑腿”。另一方面,开展工程项目无纸化审批。将7类工程项目的多个事项,全部实行无纸化在线审批。申请人通过漳州市工程建设审批管理系统进行审批事项申请,无需提交任何纸质材料,审批结果以电子证照或电子批文形式予以办理,申请人在线获取相关批文并根据实际需要下载打印即可,真正实现审批“一趟不用跑”。
(三)“跑腿办”,推动政务服务增值化。一方面,实行全生命周期服务。响应区委、区政府实施“1658”强区工程,建立“跑腿办”工作专班。秉承“我来跑腿为您办”服务理念,以“不找人好办事”为目标,聚焦企业全生命周期、全要素保障、全经营链条,抽调42人组建企业服务专员、审批服务专员、惠企服务专员等三支队伍,并制定“跑腿办”工作手册,提供全程帮办、代办、联办、陪办的“跑腿办”服务,全力做好企业诉求收集、转办、回访等全闭环工作,推动涉企服务资源更集中、渠道更畅通、服务更高效。另一方面,推行助企增值服务。为增进民营企业家扎根长泰信心,区政府牵头组织区工信局、发改局、人社局、各乡镇(场、区、办事处)等多部门开展政银企对接活动、企业家沙龙、党政领导与企业家恳谈会、产销供需对接会、数字化转型辅导会等活动,现场了解、收集、解答企业诉求,协助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
三、取得成效
(一)“一站式”解民忧,实现服务便民。通过“一站式”婚登婚孕检服务,解决了大部分新婚夫妻因碍于麻烦在办理婚姻登记后不再进行婚孕前检查的问题,婚检率从26.88%提高至56.5%,推动出生缺陷预防关口前移,为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夯实基础。通过“一厅联办”服务,实现了医保办理和缴费业务的多维整合,服务医保缴费人员近800余人,受理个人及企业医保退费106件,通过区医院医保服务站办理门诊特殊病种待遇享受备案“一件事”1140件,出生一件事16件,切实解决参保人办理跨部门“多头跑、来回跑”问题,大幅度提升群众办事效率和满意度,实现服务便民。
(二)“网上办”急民需,实现服务亲民。通过加强数字化建设,运用“互联网+政务服务”服务理念,把服务搬到网上去,让群众办事不出门。如45项住房公积金服务事项,可全流程网办事项43项,可网办率达95%。工程项目无纸化审批使审批部门办卷效率得到大幅提升,有效降低审批和报建双向沟通成本,让群众企业“省时、省力、省钱”,实现服务亲民。
(三)“跑腿办”顺民意,实现服务利民。通过服务下沉开展各类活动,覆盖600多家民营企业,为75家民营企业解决项目竣工验收、不动产登记办理等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推进全区工业项目建设“早开工、早竣工、早投产”,累计帮企业创造经济产值超1亿元,为民营经济发展提供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保障。如帮助“户外休闲家具配套生产项目”实现“拿地即开工、验收即办证、竣工即投产”,为企业提前近两个月开工,提前一个多月投产,并创造了1000万元产值,让“不找人好办事”成为服务品牌和共识,实现服务利民。
案例17:泉州市台商投资区倾力打造
“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
一、背景情况
泉州是海峡西岸中部重要城市和两岸融合发展主阵地,泉州台商投资区作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阵地,高度重视两岸营商环境的对标、融通、互认,针对台胞在大陆缺乏个人身份数据的认证支撑,无法享受大陆各类智慧服务,迫切需要一个台胞台企专属服务平台的强烈诉求,依托互联网+信用信息授权优势,建成覆盖台湾企业及台胞个人的“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简称“台胞数据港”),全面拓宽服务融通新路径,打造全方位、全周期服务台胞台企的“两岸一家亲”营商环境。
二、主要做法
(一)以信用授权为优势,建成“数据港”平台。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手段,我区提出“打造全国台胞台企登陆第一数据港”,以数据赋能台胞台企在大陆投资、工作和生活。目前“台胞数据港”访问量达247536人次,注册台胞14462人、台企568家。一是信用报告“掌上获取”。开通信用数据报告线上获取通道,全国各地台胞台企通过平台可线上获取权威信用报告,进而获得更加便捷、快速的政策支持、银行融资、办事服务。上线来累计服务信用查询258163人次。二是金融信用证“掌上申办”。开通金融信用证书在线申请通道,实现金融信用证掌上申请、掌上查询、掌上发证,让台胞台企在陆享受高效便捷的金融同等待遇,支持台商台企扎根泉州,做大做强做优。2022年至今累计服务办理“金融信用证”181笔。三是惠台融资“掌上磋合”。开设两岸“融资互信”直达通道,实现台胞台企信用报告掌上获取、金融信用证掌上申办、尽调数据掌上联审、融资授信掌上磋合,助力台胞台企在大陆融资授信。上线以来累计提供融资授信53115万元。
(二)以服务需求为导向,搭建“掌上办”通道。聚焦台胞在大陆投资、融资等诸多不便,在“亲清家园”平台开辟台胞台企“掌上办事”专属空间,创设了全国通办功能及地方办事功能,实现政策奖补掌上兑现、健保核退掌上办理、投资建厂掌上报批、子女就学掌上申请。一是参保健保“掌上助力”。开设大陆医保掌上参保通道,全国台胞均可掌上提交医保参保申请、缴交参保费用,享受与大陆同胞同等的医疗参保待遇;搭建紧急医疗费用报销材料远程预审渠道,帮助解决台胞在大陆发生医疗费用回台湾报销“手续不清,材料不齐、来回奔波”等困难。近一年来,累计服务医保核退154笔。二是台资建厂“掌上报建”。创新“在线评审、电子审图、远程踏勘、模拟审批”举措,实现“一套材料、一名管家、一次踏勘、一证开工”,厂房报建审批提速80%。成为全省第一个台资建厂“不见面”审批的地方。三是惠台奖补“掌上兑现”。创新惠台政策“掌上提、在线批、直达付、全程督”兑现模式,实现惠台奖补资金“掌上申报、五天到账”,着力打造阳光、透明、可预期、不求人的惠台政策环境,已累计兑现惠台奖补1231.28万元。
(三)以一体融合为目标,打造“暖服务”品牌。围绕“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致力为台胞提供专业、高效、便捷的全方位全周期服务,进一步擦亮“暖服务”品牌。一是建成专属服务站。打造线下服务共享空间,建设台胞台企亲清服务站(同时,在泉金客运码头建立台胞服务专窗),推行“无柜台、客厅式”服务模式,组成服务专班,设立24小时服务热线,为台胞台企提供“一对一”专属“帮带办”服务,实现“专区、专人、专线”暖服务。二是设立服务监督台。建立登记、导办、督办等诉求“闭环式”处理机制,监督保障台胞台企“政策必兑、诉求必应、举报必查、呼叫必达”落到实处,保障台胞台企生活舒心、发展安心、投资放心,累计服务台胞95人次。三是护航台资台企投资。围绕台胞台企投资一件事,将政策计算、招商签约、注册开办、落地建设、经营管家、政策兑现、企业注销全生命周期服务纳入“智慧投资导航”系统,实现全周期导航办事服务,让台胞投资兴业更省心便利。
三、取得成效
“台胞数据港”打造了一个集金融信用证掌上申办、尽调数据掌上联审、融资授信掌上磋合、健保核退掌上助审报销、政策奖补掌上兑现、健保核退掌上办理、投资建厂掌上报批、子女就学掌上申请等功能为一体的台胞台企专属在线服务空间,以数据赋能台胞台企在大陆投资、创业和生活,极大提高了在大陆台胞的获得感和幸福感,得到了广大台胞的认同。
“台胞数据港”获评2023泉州市赋能营商环境十大数字化应用和2023年泉州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相关做法得到国台办、省委省政府等9位部级领导以及省纪委、深改办、发改委等上级部门的调研肯定,成为泉州市委党校、厦门大学、华侨大学的现场教学和实践基地,吸引15个省28个县市区前来学习考察,相关做法得到人民日报、新华社、学习强国、福建日报等权威媒体持续关注报道。
案例18:泉州市德化县推行“县乡一体化”政务服务
通办模式 打造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阵地
一、主要背景
德化是全省首个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县,大力实施“大城关”发展战略,全县80%农村群众进城务工。今年以来,德化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探索推行“县乡一体化”政务服务通办模式,通过落实“一门全办、一窗通办、一网通办、一事联办”等改革举措,让企业群众“高效办成一件事”落地见效,有效解决“大城关”发展后城乡企业群众办事难、办事慢、多头跑、来回跑等难题,推动政务服务从“能办”向“好办”转变。
二、主要做法
(一)打造“1+N”服务体系,办事只进“一个门”。一是对全县政务服务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建立1个县级政务服务中心、18个乡镇便民服务服务中心、222个村(居)便民服务站以及94个“党建+邻里中心”的“1+N”政务服务体系。二是每个综合服务站点内设综合接件平台,实现县域内事项通办。三是在进城党群城市家园、中国茶具城、工业园区等人群相对集中的区域配置代办服务终端机7台,辐射辖区内企业群众,打造“15分钟便民服务圈”。
(二)整合优化综窗设置,办事只到“一扇窗”。一是分领域综合窗口。设立了企业开办、建设项目服务、人社(就业、社保、工伤)、公安(户政、车驾管、出入境)等6大分领域区域,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的服务新模式。二是跨部门综合窗口。在不动产登记办理等高频事项多、涉及税务等部门广的窗口实行跨部门设置联动服务窗口。三是“高效办成一件事”综窗。设有水电气网联合报装“一件事”、新生儿出生“一件事”、教育入学“一件事”、二手房交易“一件事”等国务院部署的“一件事”综合窗口。
(三)推进线上线下融合,办事只上“一张网”。一方面,实行线上“一端申请、一网通达、全程在线”。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通过规范网上办事指南、统一网上办事入口、优化网上办事流程、整合政府数据资源、创新打造服务功能等措施,推动各类政务服务事项和应用“应接尽接、应上尽上”,努力实现企业和办事群众“足不出户、一网通办、一次办好”。另一方面,汇编医保、社保等部门高频事项的APP操作流程,印发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宣传引导群众掌上办理相关业务。
(四)推动“数据最多采一次”应用,办事少填表。一是全面梳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申报表单,拆解形成数据采集清单和数据共享清单,全面甄别可共享获取的数据项,实现数据“应共享、尽共享”。二是全面梳理各部门政务服务事项材料清单,包括政府部门核发的材料以及公共服务行业、第三方机构出具的材料等,进一步规范材料名称,明确材料来源和共享方式,将具备共享条件的材料列入“办事免提交材料”清单管理。三是推行以后台数据共享回填代替前端手工填报,实现“数据最多采一次”。
三、主要成效
(一)政务服务质效大幅提升。围绕“高效办成一件事”,通过推行县乡通办模式,打破了县乡层级地域限制,实现了乡镇企业群众跨层级全流程区域通办,有效解决了县级事项必须到县级办理的问题,实现办事方式更加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今年来县乡通办累计完成各类办件3506件,主动开展上门服务109件(次),共办理“一件事”集成服务套餐事项60176件,累计精简材料317份、压缩时间425个工作日、减少环节136个。
(二)利企便民效果显著。梳理公布首批“免证办”事项清单222个,确定实施合并办理6项、豁免办理15项、告知承诺12项,其中,社会投资类实行告知承诺率达90%,企业和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得到大幅提升。
(三)数字赋能成果突出。强化数字技术在政务服务中的应用,提高了政务服务的便捷性和效率,在更大范围内实现“高效办成一件事”。目前,进驻中心各类事项1681项,其中网上可申报的达1646项,网上可办率为97.92%。
案例19:泉州市深化“减证便民”高质量
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建设
一、背景情况
建设“无证明城市”是深化“减证便民”要求、推动政府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今年4月,经省政府同意,省发改委印发《福建省推动建设“无证明城市”工作方案》(闽发改体改〔2024〕123号),将泉州定为“无证明城市”试点城市之一。
泉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谋划,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制定《泉州市建设“无证明城市”试点工作方案》,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通过,并以市政府办公室名义印发。为全面推进“无证明城市”试点工作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在全面清理无法律法规依据或国务院决定的证明材料的基础上,通过数据共享、业务协同、优化服务等方式,实现企业群众办理政务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免于提交政府部门核发及公共服务行业出具的结果材料,最大限度实现企业群众办事“免证办、零跑腿”。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无证明”机制保障,统筹谋划一体推进。一是严格落实专班机制保障。成立由市委常委、市政府常务副市长担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担任常务副组长、各牵头单位主要领导担任副组长、各相关单位分管领导为成员的“无证明城市”试点工作专班,集中力量全力攻坚。专班下设事项梳理组、数据完善组、业务协同组、帮办代办组、承诺替代组、协调处理组等6个工作组,制定《“无证明城市”试点工作进度倒排表》,倒排时间节点,压紧压实工作责任。二是实行重点工作周报机制。抽调县级骨干与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共同组成专班办公室,办公室下设材料组、业务组和技术组,通过专员集中、专班办公,不断提升改革质效。各牵头部门每周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至专班办公室,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牵头抓总,定期向市政府汇报工作进展,截至目前已印发7期周报。三是全面开展证明事项梳理。市司法局印发《泉州市司法局关于做好证明事项梳理和清理工作的通知》,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结合审批工作实际,全面清理“五级十五同”目录中无法律依据的证明事项,提出市本级拟保留证明事项1998项。
(二)提升“无证明”服务水平,强化数据运行支撑。一是持续提升数据共享比例。优化电子证照共享应用功能支撑,实现收件时一键自动调用电子证照,有效提升部门窗口办件效率;按照“应配尽配、应调尽调”原则,持续做好申请材料与电子证照关联配置,目前,全市入驻省网上办事大厅的政务服务事项涉及申请材料147665个(不包含材料来源为“申请人自备”的材料),其中,已配置证照的事项材料占比为66.1%。二是推进电子证照动态治理。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与市数字办联合印发《泉州市电子证照异议核实与纠错制度》,协调推进、指导监督全市电子证照异议核实与纠错处理工作;建立证照日常纠错和集中治理相结合的证照治理机制,截至目前,累计完成3.6万条电子证照数据纠错治理。三是开展电子证照核对行动。线上依托闽政通“泉服务”频道上线“电子证照核对”功能,通过闽政通消息通知,累计向627万泉州用户推送电子证照核对提醒。该功能上线一周以来,访问用户数8305,用户点击量14206,纠错证照发起数136;线下于市县两级政务服务中心设立14个“证照补齐服务窗口”,针对证明材料缺证错证的情况,鼓励企业群众携带纸质材料到服务专窗,由专窗工作人员通过泉州市“一体化平台”中的“证照补齐”功能模块,及时为群众完善电子证照数据。四是探索建立可信电子文件库。市数字办不断完善可信电子文件平台建设方案,目前已完成“闽政通”电子签名开发自测,待“泉证照”可信电子文件功能开发完成后上架;明确网络部署于电信政务信息网,服务器资源已开通并部署完成。
(三)创新“无证明”服务方式,夯实兜底保障基础。一是创新“业务协同及帮办代办”工作机制。针对无法通过数据共享实现“免提交”的证明材料,印发《泉州市“无证明城市”试点工作业务协同及帮办代办实施方案》,依托泉州市“一体化平台”创建“业务协同和帮办代办”功能模块,横向覆盖全市各级政府职能部门和相关公共服务行业单位,纵向贯穿市县乡村四级,形成“一端收件、同时分发、交叉核验、限时反馈、全程留痕”的工作机制,对于可现场“业务协同”办理的,采取“容缺受理”方式进行办理,对于“帮办代办”方式办理的,根据申请人意愿,与申请人签订《帮办代办协议书》,实现证明材料“闭环获取”,让“数据跑路”代替“群众跑腿”。二是推行证明事项告知承诺。市司法局组织各市直部门在2020、2021年已制定适用的94项适用告知承诺制的证明事项基础上,持续梳理户籍管理、市场主体准营、法律服务等领域的高频进驻事项,形成首批《告知承诺制证明事项清单》112项,梳理形成《告知承诺书(替代型)模板》,明确承诺兑现条件和事中事后监管标准,推动以“告知承诺书”替代证明材料。三是探索灵活变通服务机制。针对省内办事无法获取的省外证明材料,以及因历史遗留问题无从获取的证明材料(即电子证照推行前的政府部门核发和公共服务行业单位出具的证明材料),探索通过线上核查、历史澄清、政策调整、容缺受理和协商沟通等方式灵活处理,夯实兜底保障基础。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村(居)证明”全流程“掌上办”。泉州市于2020年上线泉州市“一体化平台”村(居)智助服务系统,覆盖全市13个县(市、区)的所有村(居),实现计生情况审核证明、户口迁入迁出证明、亲属证明等97项证明材料全流程“掌上办”。总办件量214519件,其中,2024年来办件量达76040件,为纵深推进“无证明城市”改革奠定基础。
(二)完成证明事项材料全面梳理。梳理全市事项材料共147665个(不包含材料来源为“申请人自备”的材料),其中已配置证照的事项材料占比为66.1%;逐项梳理政府部门核发事项材料,形成两批(市直部门+县级部门)可实现“免提交”事项证明材料清单,共计78756项,其中市“免提交”高频证明材料目录共70项,涉及20个部门;对需回收的旧证清单进行梳理,形成《泉州市回收类材料清单(第一批)》共1090个。
(三)“业务协同”功能正式上线运行。建立市县乡村四级业务协同工作小组,配置业务协同人员名单2546名,确保业务协同工作及时处置、反馈问题实时解决。今年6月份,上线“业务协同”平台。增设“弹窗提醒”和“短信通知”功能,设立业务监察模块,对办件情况进行预警和监督。该功能上线以来,办理量达1578件。
(四)拓展“无证明”应用领域。梳理形成两批《公共服务行业数据对接需求目录清单》,涉及15大类行业66种证明材料,不断推动“无证明城市”建设不断向公共服务行业提质扩面。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会同市数字办与泉州晚报社展开对接,完成可信电子文件系统部署,为泉州晚报分配账号和权限,梳理形成8类常见公告类电子证明模板,实现泉州晚报社出具的报刊公示类材料电子化生成和共享应用;推进省中介超市涉及的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的结果材料在办理行政审批业务中应用,实现该类证明材料“免提交”。
(五)构画泉州“无证明城市”未来建设蓝图。从“社会侧”“政府侧”出发,绘制泉州市版“无证明城市”建设业务架构图,通过可视化的方式清晰展示“无证明城市”应用蓝图。
案例20:三明市清流县创新“清馨办·云综窗”
服务模式 提升政务服务质效
一、背景情况
2024年以来,清流县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优化政务服务提升行政效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的指导意见》(国发〔2024〕3号),持续深化“一窗通办”、“一网好办”改革,注重改革引领和数字赋能双轮驱动,创新“清馨办·云综窗”政务服务模式,让园区企业群众在“云”上就能享受便捷高效的政务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数字赋能,搭建“云综窗”平台体系。一是创造全场景应用环境。深化政务服务模式创新,依托云计算、大数据信息技术及市电子政务办公平台“一窗通办”系统,通过搭建远程视频交互系统,提供集远程咨询、导办、受理、即办于一体的远程服务功能,配备智能双屏一体机、高清摄像头、音响、跨域通办等设备,在政务服务中心大厅设置多个“云综窗”点位,打造智慧政务“云综窗”,让企业不出园区、群众不出乡镇远程完成事项办理,让帮办代办“更智慧、更便捷、更极速”,持续增强企业、群众办事体验感。二是打造交互式服务阵地。从中心综合服务区的商事登记、税务、工程建设、医社保、无差别、不动产登记专区择优组建专业化“云坐席”6个,园区开设云帮办综窗2个,为企业群众提供在线音视频沟通交流,远程控制共享、线上帮(代)办服务。群众可在业务办理的任意环节,向综窗业务人员远程发起音视频通话,综窗业务人员通过平台内置规范的服务指南样本,以屏幕共享和白板辅导的形式,为办事群众讲解办事要求、解答办理疑问、辅助材料准备等,提供“手把手”的同屏指导、在线帮办服务。三是构建无差别审批模式。政务服务前台窗口人员、后台审批人员通过“综窗助手”摄像头,实时审查办事企业、群众提供的申请材料,进行远程材料电子化存档,以“三方协同”的“云审批”模式,推进线上线下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同质量服务,开创了跨域审批新模式。
(二)聚焦需求导向,提升“高效办成一件事”新体验。一是整合高频事项“聚云上”。聚焦园区企业群众“就近办”高频事项67个,涉及商事登记、税务、工程建设、水电气报装、医社保、不动产等领域,入驻“云综窗”,实现事项的统一受理、统一办理、统一出件。二是精简环节“提速办”。深化“一窗受理、集成服务”改革,实行“前台统一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综合窗口出件”服务模式,前台后台、线上线下有效结合,实现政务服务事项“一站式”办结;清理不必要的审批环节,缩短审批时限,实现全类型服务事项平均环节数2.16个,行政许可服务事项审批时限压缩率93.27%。三是精准服务“全天候”。组建综窗专业队伍,推行重点项目“跟踪办”、人才服务“绿色办”和清单事项“帮代办”等增值服务,推动企业项目快速落地,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园区配备e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为群众提供7×24小时不间断自助民生服务,为园区企业群众带来更为便利、更加高效、更有温度的政务服务新体验。
(三)打响服务品牌,筑牢“以人民为中心”服务宗旨。一是拓宽宣传渠道。通过智慧清流、清流新闻网、微信公众号等渠道,加强对“清馨办·云综窗”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群众对数字政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让企业群众体验在“家门口”办成事,破解群众“就近办”难题。二是拓展服务范围。重点围绕园区重点产业项目供地、建设手续审批、项目开工等事项,推动工改审批“一件事”高效办结,逐步向“数据最多采一次”、“高效办成一件事”重点事项清单拓展延伸。三是强化结果运用。借助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对群众线上线下评价进行系统分析,将“好差评”结果与云综窗工作人员年度考核、评先评优挂钩,推动政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
三、取得成效
“清馨办·云综窗”改革实施以来,已为园区企业、乡镇群众提供业务咨询及办理服务180余件,其中企业开办、工程建设、水电报装等企业法人事项60余件,医保、就业、公积金等个人事项260余件。
(一)服务效能持续提升。通过综窗云队伍建设,整合各部门的政务服务事项,形成“一窗受理--一网审核--一窗出件”的全流程闭环高效运转模式,杜绝了权利寻租问题,实现了“审批不见面、办事不求人”阳光审批要求,大幅提升了政务服务效能。
(二)营商环境持续优化。通过打造新阵地、构建新平台和创建新队伍,实现部门精准对接,窗口靠前服务,运行机制进一步完善。为园区企业提供重点项目“跟踪办”、清单事项“帮代办”等“保姆式”服务,切实把政务服务做实做细做精,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注入新动能。
(三)群众满意度不断提高。通过打造园区“云综窗”,将传统实体窗口升级为“线上”窗口,以“云见面”模式让园区政务服务事项不出园区直接办结,实现园区企业群众就近线上办,有效解决企业、群众“来回跑、多头跑”和窗口忙闲不均、排队等候等问题,减少群众办事成本,提高了群众对政务服务的满意度和认可度。今年来,全县线上线下开展“好差评”群众主动评价4163件,满意率100%。
案例21:三明市沙县区推行“三项举措”
提升林木采伐审批服务水平
一、背景情况
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大部分集体林地分山到户或者转让给个人经营管理,森林经营管理碎片化,影响了林木采伐审批服务成效,制约了林农采伐处置权的落实,三明市沙县区在实践中,创新性提出三项举措,在提升林木采伐审批服务成效的同时,也很好地保障了林农采伐处置权。
二、主要做法
(一)下好“本手棋”,创新林木采伐服务制度。针对林木采伐工作中的卡点、堵点,着力解决广大林农难以自主决定林木的处置权和收益权的问题,确保改革有效果、可操作、可推广。一是放宽因子。采伐许可证上不再填写采伐株数、采伐强度等因子,只填写采伐出材量、蓄积量,但不作为控制因子,避免了林农因实际采伐量和审批蓄积量不符而触碰“滥伐”红线,提高了林农营林积极性。二是试点先行。探索开展按面积审批人工商品林采伐试点,采伐限额消耗数量按森林资源建档小班蓄积计算。主伐时,林农只需要按照采伐许可证批准的面积范围控制采伐;抚育间伐时,只需要按照采伐证许可批准的面积范围和保留株数控制采伐。三是总量控制。在不突破采伐限额、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经营者依法享有自主经营的权利,实行人工商品林采伐限额5年总量控制,促进采伐限额灵活使用,满足林农生产经营需求。
(二)下好“关键棋”,优化办证审批服务。沙县区将林木采伐许可证核发窗口延伸至乡镇林业站,在全区12个基层林业站推行“一站式”服务,一次性告知林木采伐办理条件、申请材料和服务流程,主动为林农采伐办证提供集中受理、统一送审等服务。林农前往所在乡镇林业站,提交简易设计材料、权属证明和身份证明等材料,4个工作日内便能拿到采伐许可证。此外,对于30立方米以下的林木采伐,实行承诺制采伐申请,不需提交伐区调查设计材料,凭借有效林权证书、签署采伐承诺书,明确采伐地点、树种、方式、数量等简要内容,即可申请办理林木采伐许可证。让林农少跑腿的同时,沙县区针对按面积批准采伐的山场,降低服务费用。以试点方案确定的固定蓄积量计算,主伐山场按原标准的70%收取调查服务费,抚育采伐按原标准的50%收取调查服务费。伐区调查设计人员还现场讲解抚育间伐技术要求,提高了林农技术水平。
(三)下好“长远棋”,健全审批监管制度。持续深化林木采伐“放管服”改革,切实做好林木采伐审批及采伐更新的跟踪指导。一是强化信息公开。加大林木采伐管理法规、政策和采伐改革的宣传力度,公开主要树种林木胸径、树高、蓄积对照表和服务指南,方便林权所有者计算填写采伐面积、蓄积等内容。依法公开采伐限额分配、申请审批及采伐监管情况,接受社会监督,做到采伐管理“透明运行”、采伐审批“阳光操作”,切实保障林权所有者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二是规范检查要求。对开展按面积审批采伐的试点伐区检查,皆伐伐区的采伐位置、范围与采伐证规定相符的,认定为合格伐区;抚育间伐伐区采伐位置、范围与采伐证相符,伐后林木株数不少于采伐证规定的最终保留株数的,认定为合格伐区。林农进行抚育采伐时,只需要按照采伐许可证批准的面积范围和保留株数控制采伐,便于操作,有效减少采伐木工人操作不当给林农带来的法律风险。三是加强执法监督。按照“双随机、一公开”的要求,借助林长制网格化体系,做好林木采伐跟踪指导服务,建立以信用为基础的伐后更新承诺制监管机制。加强森林督查和日常执法检查,强化对采伐改革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依法打击盗砍滥伐等破坏森林资源行为,严格保护和合理利用森林资源。
三、取得成效
通过开展人工商品林采伐改革试点工作,全区已办理自主确定采伐类型和年龄的采伐证27份,审批采伐面积491亩、林木蓄积2076立方米;已办理按照采伐面积范围和保留株数控制抚育间伐采伐证100份,审批采伐面积5141亩、林木蓄积23939立方米;已办理发放按面积采伐的采伐证136份,审批采伐面积4004亩、林木蓄积44329立方米。进一步落实了林农采伐处置权,保障了林权所有者合法权益,调动了林农发展林业积极性;推进森林抚育间伐的有效途径,解决了林农森林抚育积极性不高、林地生产力低下的现实问题,提高了森林经营水平及森林质量,改善了林分结构,促进了林业高质量发展,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和谐统一。
案例22:莆田市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
以“三办”落实“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改革背景
2024年以来,莆田市以全市“一张图”为统领,以“数字化转型升级”为引领,以“便民利企、提速增效”为主线,深入推进“高效办成一件事”“数据最多采一次”、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能力等工作,持续推动政务服务效能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整合政务服务大厅实时动态、办件效能预警、服务事项分析、共享数据生成应用、在线督导等5个核心业务“上图、上云”,深化数据共享和业务协同,有效统筹基层服务需求侧和供给侧的有机结合和精准适配,构建“多点办、云上办、全域办”政务服务体系。目前,全市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理率达99%,办理时限压缩近84%。
二、主要做法
(一)畅通服务路径,推动民生事项“多点办”。一是健全“事项动态管理”机制。不断完善三级政务服务标准体系,严格落实政务服务事项标准化目录(“五级十五同”目录)动态调整机制,规范办事指南设置,提升政务服务事项匹配度。全市54个镇(街)进驻事项共计7031项,实现全市范围内同一事项在县(区)、镇(街)无差别受理、同标准办理。二是释放“综合窗口改革”红利。以综窗改革为关键,推动集成“跨省通办”“全域通办”等特色服务窗口向基层延伸。在6个县(区)42个派出所推行“不找警种、不分区域、一次办成”服务模式;55项市级海渔事项受理权限全面下沉沿海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办理。优化线下帮代办工作机制,为特殊群体提供陪同办、代理办、优先办等服务,推动政务服务更便捷。三是重构“一次办成服务”流程。推行全生命周期便利化改革,上线54个企业和公民“一件事”套餐,承诺时限压缩比率84.14%。企业从开办到注销全生命周期各环节实现一件事办理。以“合作”为渠道探索,充分发挥镇(街)银行网点、商超等引流作用,在城厢区灵川镇试点拓宽“政银合作”新渠道,推行医社保参保、企业营业执照办理和对公账户开户等系列联动服务,实现企业开办“一站式一次办”。
(二)深化一网统管,推进政务事项“云上办”。一是打破壁垒深化协同。依托推动全市统一政务服务平台,打造政务网点一张图,全市自建政务服务系统全面规范对接省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实现“单点登录、精准跳转”。建设政务地图小程序,为群众提供移动事项简版办事指南。深化“自己‘批’网上办”模式应用,政务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理率达99%。二是共享数据精准治理。强化公共数据汇聚共享能力,在不动产登记、社会保障、市场主体准入准营等重点领域,全面完成数据共享应用对接。全市汇聚60.67亿条重点领域数据,向省直汇聚办件数据250万条,共享电子证照1220万张。实施全市政务服务统一管理平台、智能审批平台升级改造,全面梳理数据共享需求,大力推进“免证办”“数据最多采一次”。电子证照生成合规率99.93%。三是优化服务提档升级。积极探索企业开办数字化“全域通办”改革。创新打造综合服务前置管理系统,为办事群众提供材料完整性审查、智能导办、前置填表等服务,压缩窗口工作人员信息录入和材料收集环节,减少窗口信息核查等待时间,进一步提升办件效率。窗口服务平均等候时间压缩在5分钟内。
(三)健全服务机制,推动联动受理“全域办”。一是提升服务规范。出台《莆田市村(社区)便民服务站、乡镇(街道)便民服务中心星级评定标准》,强化窗口审批授权,完善收件、办理两地协同联动工作机制,进一步加强便民服务中心(站)规范化管理。常态化提升综窗业务水平,组织开展政务服务“云直播”业务培训24期、政务服务能力提升专题培训会36场。五星级(标杆型)镇(街)便民服务中心达到23个,占比43%。二是重构联动机制。创新构建跨区域政务服务联动机制,合力推进“区域协同”集成改革,推动跨区域政务服务一体化。通过“全程网办”“异地收件、属地办理”“异地收件、异地办理”等多种方式,实现办事地点从“属地”向“就近、任意”便民服务中心转变。三是强化监督检查。深入县区、镇街开展政务服务体验的督查,模拟体验办事,线上实时监测政务服务“好差评”指标动态。在县(区)中心全面设立“办不成事”反映窗口,建立工作台账,健全“受理、告知、协调、督办、回访”闭环工作机制,一般问题2个工作日内反馈,复杂问题5个工作日内反馈,保障企业群众的合理诉求。应用福建省远程视频监督系统及“政务服务一张图”预警功能开展政务服务效能督查,通报并限期落实问题整改40多个。
三、取得成效
(一)市场主体活力迸发。全市范围内企业注册登记窗口无差别受理,实现全域即办即领照。今年以来,全市54个镇(街)便民中心办理涉企事项6万多件;一季度全市共办理“全域通办”营业执照超5000张,环比增长14%。
(二)群众办事更加便利。去年,市级中心取号量51万个,同比下降超18%,今年以来,全市54个镇(街)便民中心总办件量达74万件,同比增加25%;公安5个警种在基层派出所共办理35.6万笔,就近可办取得新突破。
(三)服务满意度全面提升。通过推动“中心+镇街”资源集成、服务协同,基层政务服务标准化规范化有效提升。2024年全市各级政务(便民)服务中心“好差评”服务评价总数23.7万次,非常满意率达99.9%。
案例23:莆田市探索数字化注册审批新路径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各地大力推行跨省通办、全域通办等改革举措,民营企业异地办事越来越便捷。但由于时空限制,异地办事速度,尤其是领照便利性与本地办事还有较大的差距。为此,莆田市市场监管局以数字化赋能,在全市推行注册登记“数字化全域通办”改革,实现营业执照“马上办”“智能办”“当场办”,激发了民营经济创业热情。今年前5月全市新登记企业22489户、增长27.81%,增长率位居全省第1位。
二、主要做法
(一)“一窗”办到底,群众办事不“跑腿”。针对注册登记受属地管辖规则限制,导致群众跑腿次数多、办事时间长等问题,莆田探索一个窗口服务改革,运用电子化信息手段,打破地域和层级管辖限制,持续提升注册效率。一方面,“线上+线下”齐发力。依托“全市一张图”平台,将“全域通办”的办件结果上传至云端,探索一个窗口全流程办理,满足全市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数据共享交换需求。通过“福建省网上办事大厅”审批系统,企业线上提交审批材料后,线下可就近选择全市任何一个窗口领取营业执照,实现“立等可取”。同时,成立企业开办代办服务队,专人负责跨部门统筹协调和全程免费代办服务,实现“企业开办”变为“政府帮办”。另一方面,推行集成式服务。推出企业开办等“一件事”套餐服务,企业在办理营业执照时,可同时申请办理印章刻制、税务申领发票、银行开户预约、医社保信息采集、水电气网预约办理等相关手续,实现“一站式”办理。
(二)“一号”破壁垒,群众办事不“卡壳”。针对市场监管登记部门审批账号权限有限、审批信息无法共享,导致各县(区)许可审批“各自为战”,审批效率低等问题,莆田探索审批服务模式改革,优化审批流程,提高审批效率。一方面,统一审批权限。为全市市场监管登记部门开通“全域通办”业务办理账号,专门用于办理业务核准、打照,实现注册登记信息的全市跨区跨级共享共用。另一方面,规范办事标准。制定行政审批服务事项标准化目录清单,统一规范材料提交、时限承诺等内容,确保同一事项在各级窗口无差别同标准办理,同时对外公开审批审查要点及文书格式,降低权力寻租空间,推动注册登记更透明、更规范。
(三)“一章”通全域,审批服务不“推诿”。针对各市场监管登记部门审批公章不同,异地登记部门无法直接打印盖有辖区登记部门公章的营业执照,导致审管不同步、办事成本高等问题,莆田探索公章管理机制改革,推行公章统一管理、互通互认,提升群众办事体验和满意度。一方面,统一审批印章。由市市场监管局统一刻制8个“莆田市市场监督管理系统全域通办审批专用章”,市局及各县(区)局、分局各领用一个,代替各窗口原审批章,用于“全域通办”业务办理,可直接加盖在营业执照上,破解原先“全域通办”由于公章不同、跨区跨级发照难的问题,做到全市“一枚印章管审批”,并向全社会公布“全域通办审批专用章”的合法性。另一方面,厘清监管职责。明确行政司法管辖职责,行政相对人对“全域通办”登记事项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的,由所辖登记机关具体负责,以所辖登记机关的名义依法履行法定职责。
三、取得成效
(一)便利了企业群众。改革后,办事环节由4个减少到3个,办事时间由7天减少到1天,进一步便利了企业群众,全域通办办件量占总办件量的32.03%,新模式得到群众的广泛认可。
(二)提高了登记效率。改革推行规范文本,审批人员只需对要点进行审查,亦大幅提高了审批速度,平均每件审批时长由原先的10分钟减少到3分钟,审批速度提高了3倍多。
(三)规范了登记行为。改革后,在审批平台上公开共享办件的流程及数据,加强了内部监督,规范了权力运行,促进注册登记更透明、更规范。
案例24:莆田市深化“退休一件事”改革
落实落细“高效办成一件事”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高效办成一件事”指导意见,今年4月,莆田市人社局等五部门联合制定了《莆田市“退休一件事”集成套餐服务优化升级工作方案》,围绕用人单位和群众办理退休涉及的高频业务和热点需求,在省定服务范围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服务内容、优化服务模式,打造“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升级版,受理事项由少增多、办理流程由繁到简、服务周期由短及长,社保服务质效跨越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增面扩效,优化集成“退休一件事”。为深化拓展退休服务深度和广度,进一步整合与退休有关的服务对象和事项,让更多退休人员感受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一是拓展集成事项。在全面承接省上规定的9项业务基础上,莆田市在省内率先拓展了5项与退休关联的高频业务,将失业保险和工伤保险终止缴费、零工市场注册及务工需求发布等5项业务也纳入退休“一事集成”范围。二是扩大服务范围。服务对象在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基础上,进一步扩围涵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城乡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实现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群全覆盖。三是增加通办业务。推行企业职工和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待遇申领全域通办,市辖区的参保人员可就近办。
(二)流程再造,简化提速优化服务。逐一梳理分析各关联事项办理流程,开展表单整合、流程再造、时限压缩,进一步提高集成服务便利度。一是精简表单减材料。对申请材料、填写要素进行拆解,整合不同业务申报表单、去除需重复填报的信息和重复提交的材料,整合后材料由原来的49份减少至17份。二是再造流程压时限。全面梳理各项业务办理流程,改串联办理为并联办理,实现了“五险一金”业务“一窗集成办”“并联同步办”,办理总时限从原来的42个工作日压缩至10个工作日。三是“不见面审批”快速办。对无需审查档案的企业职工和灵活就业参保人员,通过网上申报,简化了表单填写,全程网办,快速办结。
(三)前移后延“双向拓展”,延长服务链。关注参保人办理退休前可能面临的困难和退休后的生活需求,通过“向前移、向后延”双向拓展服务周期,进一步提升集成服务暖心度。一是提前审查职工档案。为确保参保职工顺利办理退休手续,莆田市人社局积极转变工作思路,将“等待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业务系统自动预警3个月内即将退休的参保人员名单,由窗口人员对待遇领取资格进行提前预审,确保退休人员不遗漏。二是及时对接务工需求。针对问卷调查发现不少退休人员仍然有劳动务工的能力和需求,莆田市人社局将退休办理与零工市场平台的注册登记和务工需求发布进行了衔接,让退休人员在第一时间获取务工信息。三是常态开展认证指导。为避免退休人员因未及时进行待遇资格认证,影响正常领取养老金,提前三个月通过短信、电话提醒。
三、工作成效
(一)受益群体加速增长。在省内率先推出“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升级版,服务事项数量增加至14项,服务对象拓展覆盖所有基本养老保险参保对象。今年已累计受理“退休一件事”集成服务1016件,较上年同期增长53.7%。
(二)服务范围全面拓展。前移服务起点,提供跟踪服务,将一次性服务转变为持续性常态服务。今年以来,已为816名参保人提供档案预审服务,通过短信、电话等方式提醒指导4.94万名退休人员进行养老金资格认证,为882名50周岁以上的参保人员提供零工岗位对接服务。
(三)群众满意度持续提升。通过流程重塑、材料整合、推行全市通办、增加线上办理等举措,高效落实“退休一件事”办理,办结时限压缩了76%,群众获得感进一步增强。
案例25:南平市推进“全链条”政务服务改革
激发经营主体活力
一、改革背景
当前,各项改革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社会的关联度和系统性都很强,改革由单一性逐步向系统化、集成化转变。南平市在深化政务服务改革中,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激发经营主体活力为目标,以企业全生命周期及全产业链条服务为切入点,探索从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赋能、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三个维度联合发力突破,推进一体化政务服务改革,推动涉企服务从一个点向整个面、一个环节向全链条、便捷服务向增值服务迭代升级,打造“全链条、全天候、全方面”的为企服务新生态。
二、主要做法
(一)持续“数字政务”改革提升能级,向“一网好办”转变。一是打造“高效办成一件事”服务体系。梳理整合个人、企业全生命周期“一件事”服务套餐,实现集成办理“减材料”“减时限”“减环节”。推进“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赋能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构建“一件事”窗口端、线上端、自助端三端服务体系,实现最大范围“高效办成一件事”。二是完善“一张网”。深化互联网应用,强化电子证照、“福建码”运用,优化提升一体化政务服务能力,完善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一张网”,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三是建好“一个厅”。推行市区审批服务一体化改革,打破行政区划限制,对市区审批服务窗口分类整合,让服务资源更加集约化,在大厅建立分领域综合窗口和无差别综合窗口,实现群众办事“只进一扇门、只找一个窗”,解决群众办事跑多窗的问题。
(二)深化政务改革提供衍生服务,提升服务增值。一是建设“绿创平台”。打造绿色产业创新服务平台,探索以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四链融合”促进绿色发展的有效路径,通过国家科技创新2030-“新一代人工智能”重大项目成果OpenKS算法为核心技术,综合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开展“产业体检”,构建南平优势产业数据库,并绘制产业创新链图谱。为产业提供了人才、技术、资金等一站式精准服务,助力推动现代化绿色产业体系建设。二是搭建“企呼我应”服务平台。由企业“点单”,市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受理派单,服务团接单办理,最后企业对服务点评的全闭环解决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诉求。整合组建项目建设、金融、税务、法律、科技、商务、物流、人才用工等8大服务团,对企业线上、线下反映的诉求问题,实行线上办、马上办、限时办、现场办的闭环服务。为企业提供“点对点”的高效精准服务,解决企业诉求问题收集碎片化、涉企信息不对称、解决流程不闭环等难题。三是构建就业“三大平台”。按照“政府主导、国企参与、市场运营、公益服务”模式,通过数据赋能、精准服务,打造零工市场、企业用工快招共享、大学生就业全链条信息服务“三大平台”,应用大数据智能匹配,让就业市场供需双方对接互动,破解企业“招工难”“用工荒”,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等问题,在全省率先实现零工市场县域全覆盖。
(三)构建新型亲清政商关系,增强投资信心。以定时、定点、定向、定效等机制,围绕环带建设、闽台融合、山海协作、以竹代塑、企业用工、减税降费、融资支持等专题内容,常态化开展企业家“下午茶”座谈活动。通过企业家问题(点单)、部门接单、督查跟单的全链条闭环管理机制,通过对问题诉求数据分析研究,推动问题逐项解决,实现解决一个问题破解一类问题、优化一类服务,增加企业家的投资信心。
三、取得成效
(一)群众办事更加方便。“一窗办”更加便捷,通过“市区一体+综合窗口”改造,拓展延伸“无差别”综窗改革,设置综合受理窗口60个,缩减前台窗口58个以上,实现“一事跑多窗”到“一窗办多事”的改变。全市累计在线51件“一件事”套餐,累计汇聚70个市县两级部门61套系统数据14.4亿条有效数据记录,办事申请材料减少65%以上、审批环节精简60%以上、承诺时限压缩70%以上,累计惠及群众企业200万人次(个),群众办事更方便。
(二)企业发展更有活力。绿色产业创新平台解决了企业人才、技术、资金需求,“产业链”挖掘关键共性技术101项,形成“急用先行”“重点产业”“前沿技术”技术攻关需求42项;“人才链”精准导入,为全市438家企业精准选派科技特派员484人,在重点产业上组建了21家科特派院士(专家)工作站;“资金链”深度融合,累计为367家企业提供“科特贷”等信贷支持15.5亿元,帮助企业实现股权融资14.48亿元。就业“三大平台”形成2.4万名未就业人员的用工信息池,归集7.6万多名大学生信息,征集就业、见习和实习岗位2.1万个。
(三)企业诉求更快解决。企业家“下午茶”主题活动成为构建政府与企业家新型亲清政商关系的沟通平台。全市累计开展活动363场,累计收集企业各类问题1932个,已帮助解决问题1823个,问题解决率达94.36%。
案例26:南平市“码上办事”助力“马上办”
提升政务服务办事便利性
一、背景情况
为集约化探索数字技术对政务服务的有效赋能方式,提高政务服务改革创新活力,打造政务服务能力提升新基点,南平市作为“码上”办事应用场景的试点地区,依托“福建码”平台,积极探索优化“码上”办事应用场景和应用流程,不断扩展“福建码”办事应用场景范围,深入拓展特色应用,优化提升服务效果,以更加高效、便捷、智能的服务,打造南平市政务服务“南事易办”改革新名片。
二、主要做法
(一)“物联网+”赋能,构建人机互动场景。一是丰富扫码场景。推进政务服务的“码上取号”、“码上授权”、“码上取件”等功能。通过“码”的个人空间和法人空间,系统实现自动获取企业和个人的基本信息及常用的可信电子材料,缩短审批用时,提升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二是设备功能升级。为实现“码上”办事,改造升级现有办事取号机,支持扫码取号功能。更换有扫码功能的双面屏评价器,支持证照扫码授权。升级武夷山景区和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评标室的入场闸机,支持扫码入场。三是统一接口配置。开发“码上办”综合管理系统,按照省级规范对接“福建码”平台的生码、验码接口,为政务服务提供本地化接口,提供“政务码开通接口”、“政务码生码接口”、“政务码验码接口”和“电子证照查询、下载”等服务接口。
(二)流程再造,优化“亮码”办事环节。推动“福建码”在政务服务“码上”办事。一是码上取号。将排队叫号系统与“福建码”验码接口对接,应用“福建码”平台的验码功能,解码获取身份证号、姓名等个人信息进行取号。二是码上授权。通过对接“一窗受理”系统和窗口双面屏评价器的扫码设备接口,经身份核验后,在数字身份空间展示电子证照列表,经群众选择需调用的证照,即可完成授权窗口调用。三是证照委托。通过数字身份空间的证照委托功能,实现申请主体的证照授权委托第三方(被委托人)办事。四是码上取件。通过验码功能,扫码打开文件柜取件。系统通过核验用户信息与办件信息中的经办人身份,确保核验通过后方可取件,并记录取件人信息,实现码上取件。五是记录查询。开通用码记录功能,申请人查看每一次授权应用记录。
(三)深化应用,拓展“亮码”自助办。对全市160台“e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升级改造扫码应用。一方面,“码上”数据共享。将“e政务”自助服务一体机系统与福建省“福建码”平台的个人码验码接口对接,实现数据共享。市民只需扫描“福建码”,系统即可读取其中的姓名、身份证号等个人信息,为自助办事提供有效的数据回填支持。另一方面,“码上”身份核验。通过优化扫码设备,申请人出示“福建码”,系统便可通过公安接口获取相关信息进行比对,确保身份的真实性,保证数据安全。
三、取得成效
(一)“一码办事”,提升群众办事和生活体验感。以场景应用驱动创新,提升政务大厅的办事体验,推动政务服务与社会生活融合创新,实现办事全流程“一码贯穿”,提升群众办事效率与办事满意度。通过政务大厅“扫码借伞”、“扫码借书”等场景,满足办事群众对政务大厅的生活需求,实现雨天出行“一码护航”,图书阅览“一码借阅”,保障了政务大厅便民服务设施的完整性。
(二)“一码进场”,打造高效公开交易环境。以“福建码”智慧化应用为突破口,将“码”应用到公共资源交易环节,提高评审专家“进场”的便捷性,避免因评审专家未带身份证而临时调整评审专家。“一码进场”应用以来,共亮码进场74次,保障了项目评审的公正性。
(三)“一码通行”,开启武夷文化畅游之旅。针对武夷山天游峰、大红袍、水帘洞、一线天等旅游主景区入口,实现从购票到入园全程“一码通行”,自此功能上线以来,累计服务游客2895人次,提升游客的通行效率和游玩体验,以数字赋能方式,推进武夷山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
案例27:龙岩市永定区构建数字政务“智”撑体系
助力征纳服务跑出“加速度”
一、背景情况
为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全面提升政务服务质效,永定区政务服务中心办税服务厅聚焦“高效办成一件事”,大力推进征纳服务数字化改革,从市场主体源头中“淘金”、从纳税服务实践中“炼金”,解诉求、疏堵点、提质效,力争办事方式多元化、办事流程最优化、办事材料最简化、办事成本最小化,通过增强数字赋能、增强部门联动、整合服务资源等举措,努力推动“纳税人满意度”和“税收营商环境”双提升。
二、经验做法
(一)以“数”赋能,构建征纳服务智治体系。为降低线上办税缴费门槛,积极探索智慧税费服务建设,以“智慧税务云厅”为主渠道、实体厅兜底,N个税源管理分局办税延伸点、镇街便民点等“多点服务”为补充,打造“1+2+N”税费服务矩阵。在办税厅设置智能化自助办税区,通过虚化窗口,以“手把手”辅导、“码上办”服务,帮助纳税人体验“少跑腿”到“零跑腿”的智能化流程;围绕不动产登记这一关键,突出“集成化”网办,打通税务局、不动产登记中心、住建局数据壁垒,有效满足购房者、开发商、中介多元化需求,推出“一个平台、一网办结”全流程网办模式,常规业务较线下“一站式”办理提速70%。
(二)秒级交互,“多跨”协同建立数据传输链。以数据汇集整合、系统互联互通推进业务融合,建立跨系统、跨部门、跨区域的多跨协同机制,助力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通过电子税务局、微信公众号等渠道,“一通热线电话、一条网线信息”就可实现“即问、即答、即办”,将税费服务终点从“解答问题”转向“解决问题”,有效推动诉求响应提质、精细服务提效、营商环境提档;为提高跨部门数据传输质效,进一步缩短社保缴费等待时间,税务部门联合人社部门打造数据交换综合服务平台,实现数据交互从长延时到秒级的转变。
(三)对“症”下药,精准发力助企“轻装快跑”。为实现“矛盾消除在萌芽、化解在基层”,开设“没办成,我来帮”办不成事兜底窗口,对内集结各条线业务骨干充实窗口服务团队,推进涉税问题专业分析、及时处理、有效反馈,对外探索建立以税务为中心,多部门参与的“税务+”税费争议联动调解机制,组建税费争议调解团队,深化税费精诚共治,变“办不成”为“即时办”;创新打造涉税中介专厅,借助涉税中介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广度和深度,努力撬动税费优惠政策落实、争议调解等方面巨大杠杆。
三、取得成效
(一)矛盾调解“更多元”。依托数字化平台和智能化团队,突破传统调解模式,通过“云上解答”“云上调解”,将问题在“云端”快速化解,进一步实现线上线下“全覆盖”,让惠企利民的春风真正吹到纳税人、缴费人心中。2024年以来,办税厅累计服务进厅纳税人近1.05万户(人)次,接受线上咨询0.93万户(人)次,开展远程调解8余次,共解决征纳互动平台人工办件157件,解决智能办件1868件,回访满意率均达100%。
(二)办税体验“新升级”。坚持将调查研究工作贯穿始终,通过常态化开展“一把手走流程、坐窗口”活动,组织领导班子成员通过下沉一线、角色互换,深入了解办税服务窗口的运行及业务办理情况,不断优化服务举措,提升服务效率。截至目前,办税厅已开展“一把手走流程”活动体验16项次,发现并解决各类问题8个。
(三)服务触角“再延伸”。有效搭建与人社部门、医保中心等外单位的涉费事项争议化解平台,优化退费审核流程、减少纸质材料传递,实现退费款项批量处理,解纳税人之所急,把涉税费事项争议化解在“政务中心”内。今年以来,办税厅为特殊人群解决退费事项530人,受理其他退费事项2000余条,退费业务平均办理时长缩短50%以上。
案例28:龙岩市打造智能在线填单平台
实现表单数据少填免填
一、背景情况
近年来,为进一步优化提升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能力,加快实现数据共享回填,赋能政务服务效能由“一网通办”向“一网好办”转变,龙岩市积极探索在线智能填单应用,通过深度优化事项表单,开发在线智能填单系统,搭建数据融合平台,应用OCR等技术,做到以线上填单为基础、数据赋能为支撑,深化数据共享利用,将能不填的删减、能调用的共享、能合并的归集,通过“多表合一”设计最简化表单,实现表单信息自动填报,提升群众网上申报体验,提高线下窗口办事效率,助力企业群众办事整体提速,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
二、主要做法
(一)构建智能化基础平台。打造数据融合平台等智能化基础平台,实现业务表单一次开发、接入、配置即可,无需考虑数据来源以及数据获取方式,减少了大量重复数据对接工作,同时,运用OCR识别技术对纸质文件进行数据化处理,通过数据融合平台实现数据资源整合、对外统一提供数据服务。例如“企业信息”的共享,在数据融合平台进行一次开发对接,建立“一企一档”主题库,后续业务系统即可对接数据融合平台,采取选择主题数据项进行配置使用。
(二)深度梳理事项表单。梳理高频事项申请表单,相同字段去重优化并进行电子化处理,实现申请表单在线填写。通过表单电子化,推进数据项标准化、规范化。同时,全面溯源申请表单数据信息,对每张表单每个字段都有据可查,沉淀溯源成果,便于后续随着数据开放,能够进一步完善各信息项的数据共享,推动政务服务事项进一步向“数字化、智能化”转变。目前,已对32个高频事项线下办理需要提交的申请表进行梳理和溯源,500余项字段已有180余项可实现免填单。
(三)场景化智能填单。采用表单导引式填报,根据群众选择的场景化结果智能提出下一个场景化问题,将复杂表单“简单化”。与政务数据平台对接,提供可配置化定制表单、主题数据选择式复用,自动化获取信息填写表单字段,实现表单信息“减填写”。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依托政务自助服务台提供自助填单服务,引导群众分流到自助工作台,进行线上填单;群众只需通过闽政通扫码登录填写相关信息、在线签字后即可打印相关申请表格,无需占用窗口办理时间填单,极大地提升了窗口办事的整体效率。
三、取得成效
(一)实现表单“少填免填”。通过对高频事项表单优化,将能不填的删减、能调用的共享、能合并的归集,设计最简化表单,实现表单信息“减填写”,提升政务服务事项申报易用度,企业群众办事整体提速,推进政务服务效能进一步提升。如人社“参保登记”事项,申请表格通过数据共享进行部分数据免填写,原有填报模式群众需填写两张申请表约50个信息项,经过智能填单的应用,只需填写8个信息项即可生成打印两张申请表,精简率高达84%,极大减轻了填表的难度,提高群众办事体验。
(二)提高办事效率。通过智能填表应用,避免资料错填漏填情况出现,确保数据的完整性,同时有效减少填表时间,提高办事效率。如民政部门的“婚姻登记”事项,引导办事群众扫码填单,只需填写双方的姓名、身份证号,其他信息通过数据共享方式进行复用,助力窗口提质增效。
(三)简化申报材料。充分利用数据融合平台,以“数据复用为主、手填为辅”的方式,深化数据共享利用,简化申报材料,完善政务数据共享体系,让群众实实在在感受到共享数据“用得上”,为开展“数据最多采一次”改革提供基础条件,助力政务数据在政务审批服务领域从“走起来”向“跑起来”转变。
案例29:龙岩市连城县聚焦政府职能转变
高效办理“游厨登记”一件事
一、改革背景
为助力市场经济健康发展,优化政务服务营商环境,更好地服务餐饮市场主体审批工作,连城县聚焦政府职能转变,主动服务市场,简化审批流程,畅通农村餐饮行业“游厨”登记“全生命周期”服务链条,促进农村餐饮行业健康发展。
二、主要做法
(一)业务集成,数据赋能。一方面,整合事项,流程再造。梳理“游厨”登记涉及的“个体工商户设立登记、食品经营许可证办理和健康证办理”3个事项。对3个事项的表单进行拆解合并,对相同材料进行减并,将审批流程调整为并联方式。通过业务集成,数据赋能,实行“一张表单、一套材料、一次申报”服务模式,将“游厨登记”一件事延伸到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和村居便民服务站办理,扎实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落深落实落细。另一方面,承诺告知,容缺办理。推行容缺办理机制,符合要求的申请人作出承诺后,由窗口先行受理审批,待申请人补齐或补正全部材料后,出具办理结果。
(二)帮办代办,数智赋能。一方面,上门服务,主动帮办。在全县范围组建县、乡、村三级帮办代办工作队伍,全面推行“莲捷帮”帮代办服务机制。组织网格食品安全协管员与村居(社区)便民服务代办员密切协作,对登记造册、建立档案的流动厨师、流动酒家主动上门服务指导,代办许可证。另一方面,远程指导,智慧帮办。对帮办代办中遇到的复杂问题,代办员可通过电脑、微信等方式为群众提供远程视频的全流程咨询、辅导、帮办服务,以数智赋能实现办事“一趟不用跑”。
(三)宣传引导,加强“游厨”登记管理。政务服务一头连着党和政府,一头连着广大企业和群众对食品安全的期盼,加强“游厨登记”一件事政策宣传,对提高食品安全意义重大。连城县通过发放宣传材料、微信公众号推文、现场咨询解答等形式,积极向群众宣传“游厨登记”一件事。截至目前,共发放相关宣传材料4000余份,接受群众咨询500余次。
三、主要成效
(一)提升政务服务效能,便民举措暖人心。由群众“跑腿”变成干部代跑,申报材料减少了10份,审批时限压缩了60余个工作日,提高了行政审批质效。截至目前,已为农村“游厨”代办食品经营许可证178本、健康证300余本,帮办代办个体工商注册登记事项共600余次,群众非常满意率100%,最大限度方便农村“游厨”登记,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二)“游厨”持证上岗,餐桌安全有保障。民之所望,施政所向。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连城县在推行“莲捷帮”帮代办服务机制工作中,建立食品安全协管员帮代办队伍,用心用情服务农村“游厨”登记管理的做法被刊登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杂志,并被福建省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函表扬。做法实施以来,连城县创建了省级“食品安全社会共治示范县”,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各村(居)便民服务站和食品安全协管员通过“家门口办照”和主动靠前上门服务的帮办代办便民服务方式,有效加强对“游厨”的监管,保障人民群众的餐桌安全。
案例30:宁德市创新“智能+政务服务”平台
赋能医保服务提质增效
一、改革背景
为解决医保政务服务政策专业性强、群众不易懂,部分业务审核周期长,网上办应用率低,老年人等特殊群体操作难及不方便到现场等问题,促进高频政务服务事项便利办,宁德市政务服务大厅医社保综合窗口创新推出宁德市医保智能自动办理平台(以下简称“平台”),融合人工智能、智能语音和虚拟数字人技术,构建“智能办”“视频办”“引导办”“智能客服”等政务服务新模式,为参保群众提供更加智能、便捷、高效、优质的新型政务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智能办”,实现“即办即结”。经人脸身份验证后,平台全程语音交流引导,通过人机交互式对话场景,智能解析经办人的身份与医保缴交信息,系统智能回填表单信息,经办人确认后系统智能审批,实现“系统审核,秒批秒办,即办即结”,系统以“智能秒办”替代人工审批,极大缩短业务审批环节及审核时间,全面提升政务服务效能和群众办事体验。目前宁德市医保智能自动办理平台已开通参保信息查询、异地就医备案、城乡居民参保登记等14项高频医保业务的智能办理,其中8项业务通过智能辅助审批,实现智能秒批,极大缩短业务流转及审核时间,提高审批效率。
(二)“智能客服”,便利自助办理。应用虚拟数字人技术,打造线上“智能客服”——宁德医保ICON“小宁”,全程引导网上自助业务办理。汇集办事群众高频咨询的问题,创建医保问答知识库,提供7×24小时业务办理咨询、政策解答等多场景智能化咨询服务。咨询问答过程中,“智能客服”还进一步提供“引导办”视频,以更加直观、生动的视频展示办事过程,大幅提高在线办理粘合度。“智能客服”成为日常业务咨询、“12345”政务服务便民热线的补充。随着人工大模型进一步训练提级和医保知识库的不断充实,为参保人员提供精准政策解答服务,进一步提升政务服务效能。
(三)“视频帮办”,聚焦特殊群体。平台提供“视频办”服务专区,组建视频专员队伍,融合远程视频交互技术,办事群众一键实现远程视频接入,视频专员通过远程视频与群众实时交流。在提供专业化咨询服务的同时,还可线上收件办件,进而完成咨询+办理全流程视频在线服务,落实“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平台通过“视频办”可实现“兜底服务”,提高参保人办事满意度和获得感。
三、取得成效
医保智能自动办理平台应用作为2023年宁德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自2023年10月10日上线运行以来,获得社会广泛关注。平台以内容视频化、交互线上化、服务智能化等优势,以智慧赋能医保服务,集“问、帮、办”于一体,使办事群众通过手机,即可轻松享受到在线咨询、业务受理、远程帮办等服务,创新了政务服务模式,拓展了政务服务渠道,显著提升医保政务服务质效,满足了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参保群众的需求,提高了办事群众的体验感和获得感。
平台上线后,深受广大参保群众青睐。截至目前,平台已实现“智能办”医保业务23508人次,其中98%以上均通过“智能办”;提供“智能客服”咨询服务达6169人次;“视频办”服务达4634人次。
案例31:宁德市福鼎数字赋能便民服务
推行电子证明开具“掌上办”
一、背景情况
为进一步落实民生实事举措,着力解决群众办事开具证明“名目多、开具难、耗时长”的问题,福鼎市行管委聚焦群众需求量大面广的“居住证明、门牌地址证明、‘两违’证明”等证明类高频事项,开启证明直通车,推出“零跑动、零材料”线上证明开具便民举措,实现群众开具电子证明“不见面、零跑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二、主要做法
(一)系统支撑,打通数据壁垒。针对传统方式的开具证明过程,因操作流程繁琐、往返跑等不便捷难点问题,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研发“政务服务证明线上申领”小程序并入驻到“闽政通App”。小程序打通各部门业务信息系统壁垒,实现数据共享,智能审查,实现在社会保障、健康医疗、商事登记、教育入学等多领域的电子证明开具。证明开具部门经办人通过“闽政通App”提醒功能,即时进行受理、审核、开具电子证明,实现“一端登录、系统核实、限时开具、分享应用”。
(二)建立机制,流程再造。针对开具证明过程中出现的办事流程复杂、办理时限较长等问题,制定出台《福鼎市推行政务服务证明线上申领实施方案》和《福鼎市规范电子证明应用的通知》,明确了证明事项清单、开具时限和应用范围,确立了电子证明与纸质证明合法性,优化再造证明开具流程,制定完善“群众掌上申请、部门掌上开具”的电子证明申请和开具规则,把开具电子证明纳入监督检查范围,防止懒政怠政。
(三)电子证明亮码分享应用。以数字证书加持,确保申请电子证明合法性、唯一性,实现电子证明互信互认。群众通过“闽政通App”开具的电子证明以版式证明书展示,也可以以二维码的方式呈现。在应用时可以直接向相关部门出示版式证明书或亮出二维码,相关审批部门将版式证明书或证明二维码导入审批系统,以此代替纸质证明材料。
三、取得成效
2023年12月,福鼎市前岐镇、太姥山镇及其余乡镇各选一个村(社区)作为首批试点应用单位,并取得良好成效。2024年4月,小程序在全市17个乡镇(街道)288个村(社区)全部开通上线运行。随着小程序的深入应用,持续优化证明开具流程和环节,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便利高效的证明开具方式。截至目前,已开具有效电子证明660份,预估全年电子证明开具将达10000份左右。电子证明的开具实现了证明开具“零成本”和高效率,大大提升了企业和群众的获得感。
案例32:平潭综合实验区率先实现台胞身份
“两证”互认 实现台胞增值服务
一、背景情况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内央和福建省关于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工作部署,进一步扩大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应用范围,平潭综合实验区以台胞需求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引领,以改革创新为动力,聚焦台胞证和居住证信息不能互认、居住证应用场景少等困扰,在全国率先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在政务服务、公共服务和互联网等领域应用,推动在岚台胞生活更便捷、投资更便利、经营更放心,进一步推进两岸深度融合发展先行区建设。
二、主要做法
(一)梳理难点,打通身份数据核验接口。为支撑台胞台企“全程网办”不断创新和应用,解决台胞身份线上核验难点问题,2023年10月,公安部批准平潭成为全国首批获得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地区。为进一步探索台湾居民身份证在更多政务服务场景应用,提高台胞在大陆出行、经商、生活便利度奠定“身份数据”基础。
(二)打通堵点,实现台胞身份“两证”互认。台湾居民居住证和台湾居民往来大陆通行证均为台胞在大陆的有效身份证件,但在实际应用中,因“两证”分属两个不同系统,数据信息不互通,台胞在办理认证注册、金融、医保、社保等业务时,要求所涉环节必须证件一致或同时出示“两证”,这对台湾居民居在大陆生活工作非常不便利。为此,平潭综合实验区迭代升级综合审批服务系统,在系统数据库内对持证台胞的“两证”信息进行创建、关联、合并,解决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和台胞证不能同时核查难题,即台胞持台湾居住证办理相关业务时,系统后台可自动核查相应的台胞证信息及相关业务办理情况,率先实现台胞“一人两证一档”关联。
(三)拓展场景,推动落实“同等待遇”“同等便利”。全方位深化惠台服务机制改革,以“小切口”推动服务“大提升”,对比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场景,平潭综合实验区首期梳理出台湾居民居住证在政务服务、日常生活、认证注册3个类别45项常见应用场景,推出台胞登记注册企业“全程网办”、台胞跨境移动支付、台胞医疗服务卡在线建档办理等常用服务项目,实现了台湾居民居住证在实验区范围内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同等便利。
(四)系统集成,打造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强化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升对台服务能力。整合工商、税务、公安、医社保等部门的自建业务系统,拓展对台服务内容和服务渠道,建设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窗口端、自助端和移动App端,集成涉台行政审批、公共服务和便民服务事项,“三端”同质同源,实现“进一个网,办所有事”,“24小时不打烊”,为台胞台商提供家门口的便利服务。
三、取得成效
(一)应用成效。实施台湾居民居住证与大陆居民身份证应用同等便利改革,是平潭充分发挥“综合实验”先行先试示范作用和对台独特优势,以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为抓手,依托全国首批开通的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围绕台胞台企“急用”“通用”“想用”等服务需求,聚力打造台湾居民居住证在就业、就医、住房、金融等领域创新应用,着力打通跨部门、跨领域的“业务壁垒”,破解在岚台胞台企办事创业的难点堵点,为平潭加快构建全方位对台开放格局提供更多便利化服务举措。截至目前,累计通过国家台湾居民居住证身份核验接口服务2300人次,实现台胞“两证”关联应用80余人次,受理新设立台企“全程网办”81家,提供在线就诊服务台胞102人次,累计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已服务台胞299人次,提升台胞台企在大陆的获得感和满意度。
(二)社会成效。平潭综合实验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文件精神,先后在全国率先推出台胞登记注册企业“全程网办”、台胞跨境移动支付、台胞医疗服务卡在线建档、台胞身份“两证”互认、上线对台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等创新应用场景,获得人民日报、央视新闻、中国新闻网、央广网、福建日报等多家国家级、省级媒体广泛宣传报道。在中国新闻网刊登的《台湾地区银行卡在福建平潭可实现线上支付》阅读量达60万次;福建日报分别于2023年10月25日及2024年5月9日头版刊登《我省首张“全程网办”台企营业执照发放》和《平潭在大陆率先实现台胞身份“两证”互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