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莱芜市召开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工作会,正式下发《莱芜市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实施方案》。根据《方案》,到2018年底,莱芜市将通过“统筹一片云(电子政务云),规范两张网(电子政务内网、电子政务外网),建成三大体系(数据资源体系、政务服务体系、业务协同体系),强化四个支撑(政策支撑、产业支撑、标准支撑、安全支撑),落实五项保障(体制保障、财力保障、智力保障、监督保障、审计保障)”,形成设施集约统一、资源有效共享、业务有机协同、工作有力推进的“12345”发展格局。
近年来,莱芜市以政务信息资源系统整合共享为导向,让数据“跑”起来、政务“活”起来,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共建共享,全市电子政务信息改革构建起精简高效的政务生态。
——统筹一片“云”,即加快构建统一的电子政务云。按照山东省政府统一安排,莱芜市将进一步优化电子政务云布局,对建设规模小、运行成本高、支撑能力弱的市级以下政务云和行业云实施归并整合。对尚未建设电子政务云平台的,今后不再新建,依托省、市现有电子政务云开展服务。《方案》要求,2018年3月底前,组织全市政务云服务能力评估,启动政务云规范整合,加快推进市级电子政务外网行政服务域各类资源云化改造,整合市直部门有关机房、计算、存储等资源,融入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行政服务云,同时配合省政府建设全省统一的政务云灾备服务中心。2018年6月底前,初步实现省市两级政务云容灾、监管和运维一体化。
——规范两张“网”,即建设完善全市电子政务内网和电子政务外网。《方案》明确要求,2018年6月底前,市政府部门机关完成内网接入工作,实现与内网省、市平台的连接;2018年12月底前,完善市政府系统内网应用;今年年底前,市政府各部门完成组建本部门公共服务域和行政服务域的局域网。2018年3月底前,各级区政府(管委会)完成组建覆盖镇(街道)的公共服务域和行政服务域的局域网;6月底前,电子政务外网实现全市镇(街道)全覆盖,基本具备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业务的支撑服务能力。《方案》要求,全面整合全市各级部门各类业务专网(专线),2018年年底前,除个别确需保留、经批准暂时实行网络对接的外,各类业务专网(含国家部委垂直部署业务专网的市以下部分)完成向全市电子政务内网或外网的分类迁移整合。2018年3月底前,完成市直政府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2018年6月底前,完成区以下政府部门互联网出口整合。
——建成三大体系,即促进数据资源、政务服务和业务协同体系统筹发展。按照《方案》要求,莱芜市将统筹发展数据资源、政务服务和业务协同三大体系。
一是加快数据资源体系建设。今年年底前,完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交换目录编制工作。2018年6月底前,建成完善全市人口、法人单位、空间地理、宏观经济、公共信用、电子证照、决策支持等重点基础信息资源库。2018年12月底前,建成集数据采集、数据处理、预测预警、可视化呈现于一体的市政务信息资源和大数据管理平台。
二是加强政务服务体系建设。深入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继续完善全市政务服务平台功能,不断深化平台应用,提升服务水平。2018年12月底前,按照《政府网站发展指引》要求,全市各级各类政府网站迁入平台运行。2018年年底前,基本完成全市各级各类政府网站整合集中管理工作。
三是推进业务协同体系建设。2018年年底前,重点做好政务服务平台、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应急管理平台等跨部门、跨层级的重要系统的使用管理与深化应用。依托市电子政务外网,以市政府公文交换等系统为基础,实现政府内部办公、监督、决策、协调等业务系统的整合应用,推动建立全市统一的业务协同平台。
——强化四个支撑,即为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提供内生动力。《方案》提出,要着力在政策、产业、标准、安全四方面支撑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2018年3月底前,完成电子政务和大数据发展有关规划调整完善和现有政策文件清理工作,进一步健全电子政务、大数据发展有关政策法规体系,为电子政务建设和数据资源共享开放提供制度规范。同时,向大数据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开放接口资源、数据信息、计算能力、研发工具等,催生信息技术产业新的增长点,加强统一政务信息平台安全防护,加强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安全管理。
——落实五项保障,确保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顺利推进。《方案》要求,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要严格落实“体制、财力、智力、监督、审计”五项保障。按照统一机构、统一规划、统一网络、统一软件的“四统一”要求,今年12月底前,莱芜市将组建统一的市电子政务管理机构,加挂大数据管理机构牌子,承担电子政务、资源共享、大数据发展等职责。在此基础上,继续完善电子政务项目归口管理,将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中需要搭建的系列公共基础平台建设资金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投资,进一步优化电子政务、大数据等方面专业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机制,对特殊岗位、急需人才采取聘任制、项目制等形式给予保障。从2018年起,莱芜市将根据建设情况和工作需要,适时安排绩效审计,逐步建立信息化项目一建设一审计的常态化审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