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90、100……
在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
这些数字成了“网红”数字。
近期,深圳进一步加快改革步伐,行政审批事项上“减法”频出,100个“不见面审批”、深圳“90”改革、“三十证合一”等措施接连推出。与此同时,深圳在民生事项上做好“加法”,医疗、教育、交通、文体等场所和设施不断增加。深圳这一波“加减法”,让企业更方便参与商事活动,让市民充分享受改革红利,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的便利,进一步满足市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改革开放窗口城市——深圳
思企业所思 做“减法”优化营商环境
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东代表团审议时,对广东工作提出了“ 四个走在全国前列 ”的殷殷嘱托。
深圳全面深化改革,努力在全省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上走在最前列,继续擦亮经济特区“金字招牌”。其中,深化“放管服”改革、优化营商环境,是深圳营造更加开放的国际化贸易投资环境的必然要求。
深圳一直在行动。
深圳第一批100个“不见面审批”服务事项部分清单
6月28日,国务院召开了深化“放管服”改革会议。会议刚刚结束,深圳立马响应,推出100个不见面审批事项,进一步减材料、减环节、减时间,推动行政审批服务事项“100%网上申报、100%网上审批”。
深圳市政府提出确立“深圳90”的改革目标
7月10日,市政府正式提出“深圳90”改革目标,即建设项目从立项到施工许可办理完成,总审批时间不超过90天。
“多证合一”信息共享改革启动仪式
7月12日,深圳宣布实施“三十证合一”,简化商事登记手续。这三十个证,过去需要跑14个部门才能办下来,现在一个窗口就能办下来。
短期内三个“大动作”,说明深圳致力于减少行政审批程序,致力于优化营商环境,致力于保持城市活力、创新力。
人才引进方面,深圳人才引进与落户“秒批”政策于6月25日正式启动。这项“减法”为来深就业创业的应届大学毕业生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几天内,就有2万多名申请人通过深圳人才引进系统申报了毕业生接收业务,3000多人通过系统“秒批”。
这些“减法”让审批程序变得简洁,提高了政府服务职能,大大降低了市民和企业的办事成本。
急群众所急 做“加法”提升获得感
一个优秀的城市管理者,不仅要会做“减法”,也要精通“加法”。在民生事项上,历届市委市政府加大改革力度,不遗余力地做好一道道“加法”。
囿于历史因素,深圳经济特区自建立以来,在医疗、教育、文体等方面存在较大短板。深圳直面短板,在相关领域不断做“加法”,近年来不断取得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