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全省政务办主任座谈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上半年全省政务服务系统办件1.33亿件,服务对象实名评价105万次,好评率达99.5%。政务服务系统为夺取“双胜利”发挥了积极作用,也在谋划新的改革举措,以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疫情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
疫情突袭,“不见面审批”改革优势充分彰显。全省政务服务系统通过“网上办”“预约办”“帮代办”等方式,实现服务“不打烊”。针对面广量大的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江苏政务服务网开设惠企服务专栏,全省各级政务服务大厅设立216个线下专窗,提供目标事项精准、办事路径清晰的优质服务。
在公共资源交易领域,各地大力推行“不见面交易”,并开辟疫情防控物资采购和重大工程建设项目招投标“绿色通道”,最大限度减轻疫情影响。据统计,上半年通过“不见面”方式组织采购、招标的项目,全省共有1.2万个。
作为政务服务“总客服”的12345在线平台,疫情期间一如既往承担诉求“主入口”的职责,各级平台应急联动,2803名服务代表坚守岗位,保障各受理渠道24小时畅通。上半年,全省12345在线平台处置诉求1062.5万件,其中涉疫情诉求超过195万件,服务工单办理满意率达94.8%。
由省政务办联合省公安厅、省卫健委开发的“苏康码”,截至7月31日发码总数达8315.54万,汇聚数据1.25亿余条,上报国家平台1.87亿余条,高效服务企业复工复产和人员有序流动。
深化“放管服”,推出利企新措施
今年以来,《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关于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的实施意见》《江苏省12345在线服务平台运行管理办法》等法规、文件相继出台,固化改革成果、保障改革推进。全省各地纷纷深化“一件事”改革,加快建设一体化在线监管平台,推进政务信息系统整合共享。
座谈会上,多个设区市政务办(行政审批局)负责人介绍当地创新实践。
南京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启动工业项目带方案出让审批培育试点,将“等地期”变为“工作期”。南京市政务办主任钱建宁介绍,该市浦口区“友乔卫星通信设备等生产项目”和“安科迪机器视觉项目”,均在两个月内完成开工前所有手续,实现“拿地即开工”目标,企业报建总时间减少60%以上,企业获得感显著增强。
苏州全方位推进“一网通办”,尤其是在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苏州市行政审批局局长许振华介绍,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一网通办”平台已上线24家单位的1903项业务,“整体政府”服务模式初步确立。苏州片区还进行“行业综合准营”改革试点,将一个行业经营涉及的多项行政许可事项,整合为一张载明相关行政许可信息的《行业综合准营证》。6月20日,首批6家商户领取行业综合准营证。
南通市政务办不断拓展不见面开标系统、移动交易系统覆盖范围,实现建设工程招投标、政府采购、国有产权交易等交易类型全流程“不见面交易”。徐州市县两级全部成立企业服务中心并进驻政务服务大厅,归集发布涉企政策、扎口受理企业诉求、走访重点园区企业、组织涉企专题培训。
杜绝形式主义,破除隐性壁垒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如何更好地优化政务服务?省政务办主任陆留生表示,“落实‘六稳’‘六保’要求,着力围绕保市场主体出实招,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我省将继续清理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江苏省促进政务服务便利化条例》等不符的规章文件,破除市场准入隐性壁垒。“简政放权要下更大功夫。证照分离改革明确改革事项进‘四扇门’,每一扇‘门’如何简政都要研究。”陆留生说,“涉企事项的下放,前提是接得住、管得好,一定要实事求是、问需于企,坚决反对形式主义,杜绝一哄而上、一刀切。”
下一步,我省将在开发开放载体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通过加强队伍、平台建设,进一步做优基层审批服务;在企业服务方面,探索综合企业服务平台建设,在全省12345在线平台开设“一企来”企业服务热线,线上线下一体化感知企业需求、服务企业发展;在大数据管理方面,着力解决“信息孤岛”“数据壁垒”问题,强化“数字政府”的顶层设计,完善部门协同机制,加强基础能力建设,推进数据归集共享。
苏州市行政审批局表示,结合自贸试验区苏州片区特点,对标国内外先进地区,充分利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不断增强“一网通办”能力,并加强营商环境评价研究,完善具有特色的“互联网+放管服”改革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