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行业要闻

上海将发布“数字体征”,城市运行问题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

时间:2021-01-15 09:18:39  来源:上海人民政府网  作者:促进网
       2021年首波寒潮来袭,气温骤降给城市带来极大挑战,城市运行“一网统管”保障之下整体保持了平稳有序。城市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城市运行“一网统管”还将发挥哪些作用、有怎样的突破?市政府办公厅副主任、市城运中心常务副主任徐惠丽昨天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网统管”将进一步发挥城市运行的“牛鼻子”作用,以城市数字化转型作为新起点和新台阶,聚焦数字治理,用好城市的“数字体征”和“数字孪生”,协调各方、整合资源,处置好城市运行管理问题和市民日常需求。
  报修与修复时间“并线”
  寒潮到来,水管爆裂等损坏问题也显著增多。分布于全市的3万多个物联网感知探头监测着全市水管中水流量、压力等数据,每分钟都会将信息传回管网运行监测中心,当管道爆裂、水流减缓、水压降低,相关人员可以第一时间通过数据告警协调抢修队伍到场。
  “现在真正可以做到,让预警跑在老百姓的报修前。基本上当市民提出报修需求时,维修队伍要么在路上,要么已经到达现场。”徐惠丽说,以往,市民报修和修复的“时间差”会达到半天、一天甚至更长时间,而在此次寒潮期间,依靠线上线下协同联动,报修与修复的时间几乎“并线”,效率大大提高。
  徐惠丽表示,上海的城市运行体系建设在全国走在前列,目前已在市、区、街镇三级建立了城运中心和城运平台,在全市建立了一套“观、管、防”一体化的城市运行管理体系,解决了部门资源碎片化问题,让更多政府管理资源和社会资源有效集成、共享、融合,发挥出新效能,更加高效地处置市民需求和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千万“神器”守护城市
  徐惠丽透露,接下来上海将发布城市运行的“数字体征”。“就是把城市当作一个有机体和生命体,来研究城市日常运行平稳有序呈现出来的形态,这个形态是实时、动态的,数据则是秒级更新。”
  她介绍,在更加客观、全面的感知的基础上,对于市民诉求和城市运行过程中的问题,相关部门可以更好地实时预判、实时发现、实时处置。比如在防台防汛期间,26个点位的气象实时数据预报、157个水位的监测点、550个雨量监测点、1418个排水站、2.8万里地下排水管网、736个疏散点以及公安、交通等部门1000余个视频监测的数据汇聚起来,就构成了台风期间城市运行的重要体征。“这些数据越多,研判分析、投放力量和响应处置时就越精准。”
  如今,城市运行中问题的发现机制和处置机制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在南京路步行街,所有大型广告牌都安装了物联感知设备,实时感知广告牌的摆幅、振动及位移等情况,一旦有数据告警,最近的巡查员会第一时间到达现场进行故障确认和排除。此次寒潮期间,普陀区、嘉定区、浦东新区等区都通过物联感知设备对地面感温和气温之间进行综合算法分析,告知现场部门是否会结冰及是否需要提前采取措施预防结冰。
  “目前全市差不多已经有千万级的数据设备,各种各样的‘神器’在我们看不见的地方通过实时数据和算法模型告诉我们结论,一起守护城市的安全。”
  同时,相关部门还正着力通过“数字孪生”还原城市作为有机体生命体的生命体征,更好关注群众感受和需求,从而更精准地提供服务。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