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暖阳,旌湖两岸,潮起潮落,诉说着历史,焕发着生机。这里是古蜀文明的发祥地,三星堆青铜之光辉耀古今;这里是我国重大技术装备制造业基地,一大批“国之重器”从这里诞生。以绰约之姿,发时代强音。随着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等一系列重大战略交汇叠加,德阳迎来历史性发展机遇。从历史中走来,一座正在崛起的魅力城市正敞开胸怀,拥抱世界。
成德两地上演“双城变奏”
同城化发展示范区加速形成
一条世界上最长的城市中轴线,让彼此相邻的几个城市“亲如一家”,让生活在这里的居民“如居一城”。从成都出发,天府大道向北不断往德阳延伸,年内即将通车。这条贯穿成都平原南北的大通道,不仅是一条交通要道,更是一条经济、产业大通道,重塑着区域经济地理。不只是天府大道北延线,已经启动建设的市域铁路S11线也备受关注。
作为成德一体化发展的重要纽带,以及打造“轨道上的都市圈”的重要一环,S11线建成后,将有效缩短成都至德阳的时空距离,不仅方便两地市民出行,也将促进两地产业及各类生产要素的高效集聚、深度融合、创新发展,促使德阳进一步融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交通便利是德阳的区位优势之一,将优势放大,一张更加清晰的区位发展蓝图正在呈现——德阳将“同城融圈”作为全市五大战略之首,着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同城化发展示范区。
产业协同方面,德阳实施产业建圈强链行动,依托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创新中心,深化“总部+基地”“研发+转化”等互动模式,务实推进飞地产业合作,共同推动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优质白酒产业集群、数字经济飞地园区、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带做大做强。
开放发展方面,德阳将加快成绵高速扩容等开放通道建设,与成都国际铁路港共建国际铁路大港区,推动成都港口岸功能向德阳延伸。此外,在项目联动招引上,德阳还将与成都联合举办招商推介活动,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在两市布局发展。
“引进来”也要“走出去”
产业呈现“刚柔并济”高质量发展态势
近日,2023四川国际美酒博览会(以下简称“酒博会”)在德阳举行。这是一场德阳向世界发出的邀约,也是德阳向世界展示白酒产业发展的一个窗口。
这样的“亮相”并非个例。去年举办的2022世界清洁能源装备大会上,德阳晒出了自己作为“重装之都”的硬核实力——全国60%的核电产品、50%的大型电站铸锻件、40%的水电机组、30%的火电机组、16%的风电机组由德阳制造,发电设备年产量世界第一,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确定的首批25个国家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这是德阳产业发展的一个缩影。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德阳明确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鲜明“大抓工业、抓大工业”导向,加快构建“3+1”现代工业体系,重点发展机械装备、材料化工、食品饮料、数字经济“3+1”主导产业。
材料化工产业方面,德阳川发龙蟒锂电新能源材料项目、德阳欣旺达动力电池及储能产业生产基地项目、天合光能德阳市什邡光伏产业项目等百亿级重大项目先后落户;食品饮料产业方面,12个以酒类为主的食品饮料产业合作项目在酒博会期间完成签约;数字经济方面,德阳正加快建设国家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四川)先行区、“5G+工业互联网”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打造具有全国竞争力的特色数字产业集群,力争2027年数字经济规模达2200亿元。
既要广开大门迎客来,也要靶向聚焦走出去。瞄准重点区域,德阳找准细分领域目标企业所在区域,明确重点招引目标企业180余家,精准拟制招商对接方案,不断打通企业对接渠道。同时,有针对性地包装推出清洁能源装备产业配套园区、商用车汽车配套产业园等一批重点项目,编印招商引资《投资指南》,借力借势省市平台,梳理发布投资机会清单,寻求项目合作。
科技创新注入澎湃动能
让更多“国之重器”贴上“德阳造”标签
近日,在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的总装平台上,为外地项目制造的100万千瓦超超临界燃煤发电机组正在进行总装。作为其中的关键转动部件,项目使用了国内首支国产化FB2高中压转子。“该类高温转子原来一直依赖进口,现在运用尖端先进材料制造的国产化FB2高中压转子,可以确保机组热效率更高、能耗更低。”该公司负责人说。
这是德阳推动装备制造技术不断创新的生动写照。近年来,德阳坚持创新驱动引领高质量发展,在培育创新主体、攻克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等方面不断发力,持续探路创新驱动发展“深水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2022年,德阳市科技“揭榜挂帅”项目在全省率先试点,针对企业提出的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落地需求,政府将提供对接平台并予以立项认可及经费资助。先后揭榜并立项9个,揭榜金额3370万元;立项市级科技计划项目160个,立项金额1118万元。同时,出台《德阳市“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德阳市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方案(2022—2024年)》等,推动政策创新与科技创新同频共振。
面向未来,德阳明确以建设中国装备科技城为重点,联动西部(成都)科学城、中国(绵阳)科技城,依托天府大道科创走廊,打造高端创新平台和推动关键技术攻坚,到2027年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等国省平台8个以上,力争规上企业平均研发投入强度超过4%。
同时,德阳还将实施“创新主体倍增计划”,从创新主体培育、高能级平台打造、科技成果转化等方面,全力助推装备制造产业发展,让更多“国之重器”贴上“德阳造”标签。
真金白银广招英才
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
今年5月,德阳发布人才引育10条措施,未来5年将投入10亿元人才经费、20亿元安居经费,努力让人才在德阳安身、安心、安家。政策支持上,德阳市县联合设立10亿元人才工作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全市“3+1”主导产业人才引进、人才激励、技术人才培养、平台建设和人才项目合作。设立20亿元人才安居专项资金,实施“家在德阳”人才安居工程,新建3000套人才公寓,全方位保障人才安居需求。
既要给足“真金白银”招引人才,也要搭建平台,发挥自身优势,培育行业所需的人才。作为全国高等职业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全国职业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示范区、四川省职业教育改革示范区,德阳市有应用型本科高校4所、高职学院10所、中等职业学校18所,职业院校在校生18万余人,每年向社会输送4万余名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如何发挥职教优势?德阳的做法是产教融合,推动职业教育提质培优。顺应校企合作日益密切的发展趋势,德阳通过院校与企业共定培养方案、共建实训基地、共编教学教材、共育师资队伍、共同培养考核,推动校企合作双赢。围绕机械制造、电子商贸等主导产业设置专业和课程体系,德阳积极推行“校中厂”“厂中校”模式,已建成校内实训基地260余个,其中生产性实训基地63个,与2200余家企业共建“厂中校”。全市范围内校企共建共享科研中心56个、重点实验室和检测中心19个,拥有专利技术600余项。
下一步,德阳力争用3年时间,推动德阳“职教高考”尤其是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进入全省第一梯队行列,让更多的中职学生通过“职教高考”进入高一级学校就读。
亲商、爱商、护商
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继2022年接连签约6个百亿级投资项目后,今年上半年,德阳再次签约5个百亿级投资项目,投资额度创历史之最。重大产业项目接连落子,德阳始终把优化营商环境摆在关键位置,倾力打造亲商、爱商、护商良好环境。
近年来,德阳多措并举,持续优化营商环境,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质量,以“服务指数”提升企业发展“信心指数”。围绕新签约项目、新增实际投资等指标,德阳实行月通报、季考评、年总评和“红黑榜”制度,以项目拉练会等方式强化对引进优质企业、优质项目和项目开工落地的结果考核,提升招商引资实效。
有速度、有温度。德阳纵深推进“签约即供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改革,开展外商投资大走访等活动,部门联动协调解决项目洽谈、签约、落地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提供全流程、全天候、全方位“保姆式”服务。
在企业间树立良好口碑,需要久久为功。今年3月,德阳明确提出,着力营造竞争有序的市场环境、便捷高效的政务环境、促建促产的投资环境、引领发展的产业环境、更具活力的创业环境、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六大环境。
落实到行动上,德阳在全市开展了十大营商环境整治行动,各地各部门靠前服务、主动革新,破“难点”、通“堵点”、接“断点”,查问题、补短板、治顽疾,聚焦聚力打造德阳营商环境新形象。同步实施24项改革举措,实现全链条优化审批、全过程公正监管、全周期提升服务,突破困扰经营主体发展的关键瓶颈,增强集聚和配置各类资源要素的能力,推动营商环境向更好更优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