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省政府新闻办召开“辉煌40年——安徽改革开放发展成就”新闻发布会,通报了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情况。
省政务中心2019个事项实现“最多跑一次”
据悉,我省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76项试点任务已完成69项。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果,一批大科学装置加紧布局,一批世界级科技成果加速涌现,一批突破性产业成果已经或即将造福人类。去年国务院在全国推广首批13项“全创改”经验,我省2项(事业单位编制周转池制度、事业单位采用年薪制引进高层次人才)位列其中。
在“放管服”改革方面,我省在全国率先公布运行省市县乡四级政府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创新推进公共服务清单和行政权力中介服务清单,确定省级公共服务事项4355项、新增2505项,省级行政权力中介服务事项195项、减少84项。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省政务服务中心2019个进驻事项全部实现“最多跑一次”。
安徽医共体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
在医药卫生体制综合改革方面,创新开展县域医共体建设,涌现出天长、阜南等全国先进典型,世界银行行长金镛评价,安徽医共体为世界其他国家提供了示范。实行药品联合带量采购,药品价格平均降幅达42%,国家基本药物价格降幅50%以上。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定远模式”被列为全国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五种模式”之一。
此外,我省实施了健康脱贫“351”“180”政策。“351”即贫困群众在县域内、市级、省级医疗机构就诊,个人年度自付费用分别不超过0.3万元、0.5万元、1万元,剩余合规医药费用由政府兜底保障。“180”即贫困慢性病患者1个年度内门诊医药费用,经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医疗救助和“351”政府兜底后,剩余医药费用由补充医保再报销80%。2017年,全省贫困人口住院医药费用、慢性病门诊医药费用平均补偿比分别为93.03%、96.5%。2016、2017年连续两年在国家健康脱贫考评中获全国第一。
编制“周转池”弥补紧缺领域不足
我省实施编制“周转池”制度改革。建立“动态调整、周转使用、人编捆绑、人走编收”的事业编制“周转池”制度,将编制所有权与使用权分离,在不改变编制部门所有的前提下,把长期不能发挥使用效益的存量编制集中起来建立“周转池”,定向定量投放到高校、公立医院等紧缺急需的公共服务领域。3年周转期满后,经评估确定使用单位“周转池”的进退存废和事业编制规模的增加减少。目前,省属本科高校、市县公立医院编制“周转池”制度实现全覆盖,乡镇卫生院编制“周转池”制度、中小学教职工编制周转池制度试点稳步推进。
生态补偿机制成为全国样板
我省还扎实推进2012~2014年、2015~ 2017 年两轮新安江生态补偿工作,在全国开创了跨省域水环境生态补偿机制建设的先河,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跨省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二类标准,连年达到补偿条件,相关做法写入中央《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并在全国多条流域推开。黄山市生产总值连续跨上500亿元、600亿元两个台阶,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关口,人均主要指标居全省中上水平,绿水青山正加速向金山银山转化。目前,2018~2020年第三轮补偿协议正在签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