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江苏、山东、浙江等地集中关停大批政务新媒体,引发舆论关注。
政务新媒体在推动政务信息公开、方便群众方面发挥了显著作用。但是,当初“一哄而上”开设政务新媒体,也导致了不少问题。比如,部分政务新媒体不懂运营,让账号成为“僵尸号”,被盗号都不知道;还有一些政务新媒体格调低下,怒怼网友,引发争议;更有不少政务新媒体被流量思维绑架,为追求“10万+”而大玩标题党,甚至买粉刷量……
更值得注意的是,此前一些地方在发展政务新媒体方面,存在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如,强制要求基层公务员关注、点赞和转发;再比如,有些基层部门本来就人手紧张,却不得不安排专门的“小编”。正因如此,如今有关部门出台文件要求对政务新媒体进行清理整合,很多基层“小编”如释重负。
不过,在清理整合过程中也要注意,当初“一哄而上”开设新媒体的做法欠妥,如今也不宜“一哄而下”。有的地方发布文件,规定粉丝少于一定数量就关停,这种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做法,没有准确把握中央要求,也是对政务新媒体功能缺少准确认知的表现。须知,政务新媒体的关键是政务信息发布,不能简单地以流量论英雄。
各地也要防范这样一种情况,即一些职能部门可能会趁着这次清理整顿行动“甩锅”,把不该关的政务新媒体也关了,进而“光明正大”地不作为。
事实上,各个领域、各地都有一些非常不错的政务新媒体,既做好了政务发布,又在形式上不断创新,让百姓喜闻乐见。比如,最近在四川宜宾长宁县地震之后,“宜宾发布”“长宁发布”的表现就可圈可点。值得学习。
从前些年开通政府网站到现在的运营政务微博、政务微信公号、政务抖音,这是大势所趋。政务信息发布要实现有效传播,就应该有受众意识、用户意识,要与时俱进。比较理性的态度应该是,对政务新媒体的功能、定位有比较清晰的认知,要知道该发什么不该发什么;同时,找到政务新媒体那些问题的症结所在,有针对性地去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