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的指导意见》,部署加快“互联网+政务服务”步伐,并列出目标任务和时间表。
互联网时代的深刻变革,如今不只体现在购物、出行等日常生活中。在政府治理领域,人们也愈加深切地感受到“互联网+”带来的变化。在“放管服”改革向纵深推进的背景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既能便利群众办事创业、提高政务服务效率,还能提升政府工作透明度、减少“吃拿卡要”空间,从而改善营商环境、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近年来,安徽省一些地方和部门在“互联网+政务服务”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初步构建了互联网政务服务平台。芜湖市依托政府大数据库,探索建立“易企网”“易户网”,打造政府服务事项网上运行平台;亳州市建设网上办事大厅,群众足不出户就可以申办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了“群众点键、数据跑腿”。
作为新生事物,“互联网+政务服务”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存在一些问题。如有的地方虽然建起了网上办事大厅,但群众只能查询办事流程,无法申报审批事项;有的虽然实行网上预约受理,但真办起事来还要跑腿交材料;有的政府部门固守各自数据,形成信息壁垒,无法实现互通共享,制约办事效率,更有不少地方和部门尚未开展“互联网+政务服务”工作。
提速“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步伐,必须坚持问题导向,找准并解决问题背后的根源。 “互联网+政务服务”并不只是政务服务上个网那么简单。在技术、物理层面的接入背后,是理念和制度层面的革新。一些地方和部门在工作中出现不足和偏差,根源往往在于服务理念的落后,关键是缺乏真正的互联网思维,将“互联网+政务服务”简单理解为电子基础设施的兴建和物理网络的连接,忽视政务服务品质和群众满意度的提升。
对用户体验的极致追求,是互联网思维的重要内容,也与服务型政府理念有内在共通之处。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要树立以服务对象为中心的理念,从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办事难、办事慢、办事繁等问题入手,简化优化办事流程,推进线上线下融合,提供渠道多样、简便易用的政务服务。凡是能通过网络共享复用的材料,不应要求企业和群众重复提交;凡是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应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凡是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应要求到现场办理,做到服务内容“应上尽上、全程在线”。同时要建立公众参与机制,各级政府及部门都应畅通互联网沟通渠道,及时听取并回应社会关切。
信息孤岛、数据壁垒问题,本质上是部门利益问题,是现实部门壁垒的电子化呈现。一些部门之所以不愿意共享信息,明面上以“信息安全”为由,内心盘算的“小九九”却是保住权力的“自留地”,担心一旦信息互通了,就不会有群众“求”着上门,“吃拿卡要”也就没了借口。只有拿出敢于割肉的勇气,打破部门利益的藩篱,才能构建统一的数据共享体系,实现部门之间、层级之间数据信息互联互通、充分共享,做到政务服务“单点登录,全网通办”。与此同时,要加快推进实体政务大厅与网上服务平台融合发展,实现线上线下办事无缝衔接、合一通办;推动基层服务网点与网上服务平台无缝对接,加快将网上政务服务向基层延伸。
“互联网+政务服务”关乎政务服务模式的转变,关乎“放管服”改革的成效,关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只要坚持便民、利民、惠民理念,让政务服务插上“互联网+”之翼,依托互联网技术创新,努力简除烦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步伐,就一定能够最大程度地利企便民,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不添堵,共享“互联网+政务服务”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