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办事,无疑值得点赞。但“互联网+”服务沦为“花架子”的现象,引人警醒。有的地方,网络政务缺少客服维护,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有的则互动生硬、冷漠,不知道怎么跟网民打交道……网上政务服务能力与群众需求不相匹配,影响着职能部门的公信力。(9月18日《人民日报》)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原本是想通过“互联网+”,通过不同部门之间数据的互通共享,促使政府部门联动创新、优化服务,来创新服务方式,方便群众办事,避免信息的重复填写和到处跑路提供证明的繁琐,让“数据多跑腿”,让“百姓少跑腿”。然而,因为网络政务缺少客服维护,只是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幌子;或是互动生硬、冷漠,不知道怎么跟网民打交道等等如是。让应有“时髦”的服务创举,却无法发挥其积极效应,影响着职能部门的公信力。笔者以为,网上政务岂能“时髦”不“实用”,既然不“实用”要来又何用?
实用,大意是指实际使用价值,实际使用,实际应用。诚然,“互联网+”是政务新媒体服务群众的新窗口。是转变政府职能、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在线互动、受理一体化、处理快速化、服务优质化的惠民工程。假以沦为摆设、形象工程,只图形式不求实效,何以赢得群众信任,从而扩大政务新媒体渠道的社会信息量和宣传影响力?又何以将服务建设转化为切实、有效的便民举措,让群众的满意度跟着“水涨船高”?
前不久,由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中指出:加快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是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关键之举,有利于提高政府效率和透明度,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变“群众跑腿”为“信息跑路”、变“企业四处找”为“部门协同办”。同时强调要优化再造服务流程,凡能实现网上办理的事项,不得要求群众必须到现场办理;能通过网络共享的材料,不得要求群众重复提交;能通过网络核验的信息,不得要求其他单位重复提供。依照如此,报道中的“互联网+社区服务”事例,并没实现加入微信群,将户口本、身份证、结婚证等拍照上传,即可办理生育服务卡的业务。这势必让政府部门感知群众期盼、回应社会关切、服务公众需求的能力大打折扣。
诚然,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随着“互联网+”全面铺开,在网络政务取得的成效也是有目共睹。不排除有技术、人员紧缺等客观方面的原因,让一些地方或是部门网上政务“时髦”不“实用”,心存建立网上政务不是为了服务百姓,而是糊弄主管单位、上级部门,把网站建设当作“可有可无”的“课外作业”。为此,笔者愚见,机制建设没有及时跟进,无法保障网络政务作用得到有效发挥;二是部分领导干部政务信息化、公开化、服务化、便民化意识淡漠,有懒政怠政之嫌;三是强化公众监督,严肃问责没有落实到位,让“互联网+”服务离中央的要求以及公众的期望值。所以才在一定程度上,放纵了一些人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的心态。
总之,网上政务“时髦”不“实用”,沦为服务“花架子”值得深思。尤其是在国家大力倡导“互联网+政务服务”,在民众已尝到办事快捷的“甜头”,诉求越来越强烈当下。愿各级地方政府部门和领导干部能顺应时代需求与时俱进,把网上政务作为为民服务的窗口之一用好,不要在观望、懈怠、欺瞒中开时代进步的“倒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