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优化营商环境已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海门生态环境局整合执法资源、减少检查频次、提升执法效率,实现对企业“无事不扰、有求必应”的精准服务,拒绝执法检查“一刀切”,从而减轻企业负担,激发市场活力。据统计,今年前三季度执法频次较去年同期已下降46.3%,其中非现场执法占比更是达到37%;处罚案件数及金额较去年同期均大幅下降,其中不予处罚案件20余个,免予处罚金额130余万元。指导帮扶4家企业(工地)申报南通市大气污染应急管控豁免,指导8家企业申报重污染天管控豁免。
“增”部门联动,“减”进企频次。
进一步强化公检法环四方联动,联合相关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实现“进一次门,查多项事”,杜绝超越权责边界开展执法,对于发现的问题,各部门及时督促整改,并依法依规进行处理。同时,海门生态环境局还与相邻地区生态环境部门建立跨区域协作机制,共同应对跨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在毗邻党建、固废监管、应急处突、联合执法等方面不断深入合作,合力保障区域一体化生态环境屏障。
“增”智能手段,“减”现场执法。
充分利用在线监测数据和智能装备,开展非现场执法。对于轻微违法行为,通过远程监控和数据分析进行及时制止和纠正;对于严重违法行为,则通过现场执法进行查处。非现场执法模式的实施,不仅减轻了执法人员的工作负担,也提高了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对于正面清单企业,原则上只开展非现场执法检查,杜绝“打卡式”“零效能”执法。今年以来科技立案数51件,占总立案数的比例超八成,“非现场”执法工作获海门区区委领导充分肯定。
“增”工单执法,“减”随意打扰。
除信访举报、突发应急事故、发现异常线索外,不随意增加检查对象,执法人员原则上在没有接收到工单的情况下,不能随意地进入企业开展执法检查,减少对企业主体打扰。同时,通过全面实施工单式执法,实现对执法任务的精细化管理。每一项执法任务都被详细记录在工单中,包括任务内容、执行时间、执行人员、执行地点等关键信息,确保执法任务的明确性和可追溯性。今年以来,共开展清单式执法1365次,大幅提高了执法效率,还有效避免了执法过程中的遗漏和错误。
“增”分类服务,“减”违法风险。
试行生态环境分级分类管理制度,按照企业污染情况实施差别化监督管理。将辖区内企业分为ABCDE五类进行监管,每季度通过公开“摇号”方式抽取当季度监管企业,目前已在三厂工业园区和临江新区进行试点,今年以来共抽取B类企业14家、C类企业78家开展双随机检查,更加优质高效服务企业。同时,注重“事前”指导,率先发布《涉企“邀约式”检查服务工作实施方案》,旨在发挥行政执法教育、引导功能,指导企业事业单位排查环境问题和违法风险,推动企业事业单位实现管理规范、治污有效、排放达标。6月底以来,共接收8家企业的“邀约式”检查服务申请,执法人员通过上门“体检”共指导帮助发现20处问题隐患,并提出具体整改意见,下发《“邀约式”检查服务行政指导意见书》,指导企业立行立改,帮助防范化解环境违法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