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促进各地环保两微加强管理、提升质量,生态环境部近期对两微账号进行了检查梳理,查验日常发稿情况特别是重点稿件转发情况。检查发现,各省(区、市)和大部分地市环保部门两微运行状况良好,但也有部分地市环保部门两微未按要求转发重点文章,特别是存在“有平台无运营”“零发稿”或久不更新的现象。(4月24日澎湃新闻)
去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政府信息与政务公开办公室就政务新媒体工作,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通知》。其中指出,“当前一些政务新媒体存在‘有平台无运营’‘有帐号无监管’‘有发布无审核’等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工作要求,指出要完善政务新媒体的考核监督机制,力图以此倒逼政务新媒体建设步入良性轨道。
时隔近一年,生态环境部的检查表明,此前存在的老问题如今依然存在。除了“零发稿”这类赤裸的“挑衅”,如辽宁“丹东市环境保护局”等地的微博、微信公众号,时间最长的竟然自2013年1月22日之后便未更新。虽然总体来看,这类情况是“少数派”的存在,但其性质之恶劣,实在又无法不让人引起重视。此外,更让人难免发问的是:类似的情况,是否也在其他领域的政务新媒体中存在?
这并非杞人忧天的担忧。所谓的政务新媒体,不仅包括政务微博、微信,还包括政务APP。截至2017年11月,中国70个大中城市共计推出政务APP共计514个。然而,今年2月央视记者调查发现,除了功能不完善,用户体验差之外,有的政务APP甚至根本无法运行,点开即闪退。更具标本意义的调查,来自中国软件测评中心——70多家国家部委和32家省级政府、网站政务APP,逾四成存在“使用难”问题。
从《关于进一步做好政务新媒体工作的通知》来看,国家层面推动政务新媒体建设的决心很大。无论是明确主体责任、强化引导回应,还是完善考核问责,相应的机制构架要求可谓“应有尽有”。但目前的现状表明,一些地方在执行的过程中,存在形式主义作风——将《通知》予以印发传达便匆匆了事。无疑,得不到有力的执行,再好的制度也无法发挥效力。
政务新媒体建设必须告别“纸上重视”。互联网时代,做强政务新媒体工作,有助于更好地传播政府声音、开展政策解读、回应公众关切,既给政府“加分”,也让民众“得利”。轻视或敷衍的工作姿态,只会徒留中看不中用的“花架子”,不仅给公众带不来半点好处,也严重有损政府的形象与公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