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几年,“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口号随处可见,各地的政务服务类APP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随着政务APP的推出,政务信息更加公开透明、群众办事更加方便快捷,无疑是一件好事。但与此同时,不少地方的政务APP重复开发、荒于管理、不实用等问题日渐凸显,俨然成了信息时代的面子工程。
开发设计上,“只唯上不唯实”。有的各部门APP内容大同小异,区别仅在于图标及名称;有的APP仅工作人员下载,百姓根本不知;有的步骤繁琐,百姓无法正常使用。“乱象”背后,笔者看到有的政务APP开发目标人群是上级领导,而非人民群众;用途是展示、观摩,而非为民办实事。这些投入数十万财政资金开发的政务APP,成了为标榜业绩的政绩工程。
眼下,“政务一点通”、“政务通”、“阳光政务”等各个系统的触控平台似乎已成为基层为民服务大厅的“标配”。其他部门的触控平台有的“正在路上”,有的早已遭到弃用。有的地方在农村安装巨大的LED显示屏,有的地方将触控平台安装至角角落落,真的需要如此数量的触控平台和显示屏吗?显然,有人将这做成了形象工程,建设过程中忽略实用性和性价比,为了创造更佳的观赏效果不惜投入巨资。
当“初心”已变,一切建设也便走了样。政务APP本应是群众积极安装使用的“办事神器”,却成了“可远观不可使用”的“观赏品”。
后期维护上,多成“烂尾工程”。笔者自应用商店随机下载安装了各地的十余款政务服务类APP,内容仍在更新且能够正常使用的仅三款。更多的政府APP虽投入成本耗费心血开发完成,但忽略了APP的背后需要相应的人员维护,需要及时的信息更新,需要根据群众需求对内容进行调整,最终虎头蛇尾成了“烂尾工程”。
在事前不进行仔细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匆匆上马的政务APP经过时间的考验统统“现了原形”,宛如城市中留下的“烂尾”工程,在应用商店中供浏览的群众耻笑。
政务APP表现出的问题形形色色,但归根结底是扭曲的政绩观在作祟。斥巨资为“小众”服务,以领导满意为目标的APP建设必然淡化了方便百姓的功能属性。唯有放下政绩观念,建设“接地气”的政务APP,才能摆脱“僵尸APP”的尴尬境地,才真正担得起“政务APP”的名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