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到2015年3月把“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再到2015年6月国务院正式印发《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创新创业不断被推高,创业也在近两年成为中国年轻一代的集体高潮。与此同时,中国的创投市场在“双创”的大背景下,短短两年便经历了从盛夏到寒冬的“冰火两重天”。
警惕独角兽泡沫,你如何规避风险?
虽然从2015年下半年开始大家都在谈论资本寒冬,全球风险投资也确实出现了放缓的迹象,但是情况远没有想象的糟。事实上,资本还是非常活跃的,2015年,汉能完成的并购、融资交易金额达183亿美金,其中投资金额也达到16亿人民币。虽然我们并没有降低投资金额,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下,作为投资人还是要警惕和规避一些投资风险。
1、独角兽泡沫
从2015年下半年起,美国科技股开始一路暴跌,2016年伊始云存储提供商 Box股价下跌13%,Twitter股票相比上市发行价已下跌超过50%;曾经的明星独角兽公司Dropbox、Evernote、Snapchat等估值纷纷被减记……硅谷陷入了一场对“独角兽泡沫破灭”的警惕和担忧之中。
于此同时,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情况,2015年投资收紧后的,以滴滴快的、美团点评、58赶集为代表的独角兽们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合并潮,而此前一些BAT加持、用户过亿、号称要颠覆传统行业的明星项目原本漂亮的业绩也开始变得难看,迫使大家开始考虑它们究竟价值几何。
事实是,在一个疯狂的市场中,创业者被自己和资本的欲望拉进了独角兽俱乐部,而虚高的估值并不代表一个公司真的值这些钱。考量公司的价值需要回归商业模式的本质,也许这是资本寒冬带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
2、烧钱快,盈利远
从早期的视频网站、百团大战到如今O2O,一大批依靠烧钱、补贴、推广来获取用户和维持业务增长的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又迅速在烧钱大赛中出局,最终形成寡头垄断格局,这些独角兽们在激烈的厮杀后似乎获得了表面上的胜出,但没有清晰商业模式的硬伤使他们很难走出亏损的泥潭,而烧过的钱,迟早都是要还的。
放弃烧钱快、盈利遥远的商业模式,而专注有竞争力和盈利途径的商业模式是在当前市场环境下早期投资人需要做出的改变。一定要有清晰的商业模式,这也许并不意味着需要一开始便考虑如何盈利,但是当公司业务开始扩张,需要不断考虑的首要问题就是用户为什么要为你付钱,毕竟,作为一个公司最核心的问题永远是怎么赚钱。
3.追逐风口,缺乏思考
在“风口飞猪论”盛行的创投圈,赛道型基金们不断的追逐着下一个市场热点,从P2P到O2O,网红到直播,一波又一波概念被资本炒热,又由于外部接盘侠的存在,估值离谱的企业仍有大量资本追逐,这对投资人和市场都是极大的风险。
在这个浮躁的时代,能够沉下心来做产品、做服务的公司和独立思考商业模式、投资逻辑的投资人都变得稀缺。不能否认投资是有风口的,但这种风口更多的是投资人独立思考和发现的,像前面提到的企业服务、人工智能的爆发都有其内在的发展逻辑,好的投资人会预测和引领风口,而不是在大家都谈论风口的时候再去跟风追逐。而风口上也不是所有的猪都能飞起来,至于哪只猪能够成为下一个独角兽正需要投资人慧眼识珠。
互联网领域投资机会
我从1993年开始在硅谷创业,在过去的十几年中,我目睹了BAT们从非常小的企业慢慢成长为独角兽,最后成为互联网行业中流砥柱型的巨人,也亲历了从90年代的VC拓荒到如今的VC全民化。作为创投圈的“老人”,我的梦想就是帮助中国的企业家们寻找独角兽,帮助中国的优秀创业公司成为独角兽。而我始终认为,当资本回归理性,真正的机会才能涌现,对于真正有兴趣创业和有梦想的年轻人,“资本的寒冬”正是“创业者的春天”。
互联网领域从来不乏投资机会,当前在中国经济增速整体放缓,三驾马车中的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受限,消费拉动作用不断增强的宏观背景之下,作为风险投资人,我们需要把投资目光放在能够带来新增长动力的领域,能够跑赢GDP的新经济领域。具体来说,我们认为消费升级、企业服务和技术变革领域均存在巨大的投资机会。
1.消费升级
消费正在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中国拥有全球最庞大的中产阶级人口,达1.09亿名,超越美国的9200万名中产阶级人数。庞大的中产阶级崛起,让一波新消费浪潮汹涌袭来。消费者越来越不满足于基本的物质消费,开始为品牌和品质买单,而在最初的社交、信息和购物需求得到满足之后,消费者开始在文化娱乐、体育、教育和健康医疗等领域有更多的需求。
特别明显的是文化娱乐和体育领域在过去一年的火爆,在视频领域《盗墓笔记》《太子妃》等网络剧的爆红所带动的视频网站付费会员模式普及可以说让挣扎多年的视频网站看到了盈利的曙光;从超级体育明星科比退役刷爆的朋友圈到巨头们纷纷重金买下顶级IP和头部赛事都印证了体育市场的巨大潜力。
相比之下,教育和医疗领域没有出现大的爆发,一部分原因在于这两个领域不能完全看作私人消费,而是带有很多“公共品”的属性,因此更需要供给侧改革的驱动。但在线教育领域依然成长出了沪江网、VIPABC等优秀公司,以腾讯投资新东方在线为代表的BAT等巨头也纷纷进场布局;互联网医疗领域也成长出了微医、春雨医生等优秀公司,专注于健康管理的咕咚、美柚等APP也正受到越来越多用户的追捧。
可以判断在这些引领中产阶级生活方式的领域,都会持续诞生优质的创业公司和投资机会。
2.企业服务
企业级软件不是今天才有,用友、金蝶等ERP厂商已经在这个市场上存在了三十年。2015年被誉为“企业服务”的元年,而企业服务创投在这个时间点爆发背后有其清晰的逻辑:第一,随着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渐消失,人力成本不断上升,相关数据显示,中国工资平均每年增长14%,意味着平均5年人力成本翻一番,因此企业迫切需要通过技术手段降低成本;第二,我国的经济增长模式已经从粗放增长向精细化增长转变,行业竞争日趋激烈,企业需要利用信息技术让价值链上各环节效率提升,精细化运营成为发展趋势;第三,随着云计算技术的成熟,大企业开始从传统IT架构向云端迁移,而我国四千万中小企业信息化程度低,低成本的云计算使中小企业信息化成为可能。
2015年,中国的企业服务市场经历了创业和投资的热潮,走出了一批如纷享逍客、Ucloud等优秀公司,阿里巴巴最新的财报显示,阿里云已经成为其除电商外的又一个收入引擎,而金山云、乐视云等巨头旗下的云平台也相继获得大额融资。
对比中美消费级市场和企业级市场可以发现,美国2C与2B企业的市值比约为2:1,而中国为100:1,可见中国的企业级市场的潜力巨大且仍在发展早期,抓住企业云化、互联网化、移动化的机遇,这个最有可能诞生下一个BAT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
3.技术变革
从1981年IBM发布第一台个人计算机开始,IT行业先后经历了PC、互联网、移动三个时代,每个时代都有巨头诞生:从PC时代的微软,到互联网时代的Google、Facebook,再到移动互联网时代的Uber、Airbnb等新贵。颠覆性的技术变革会打开一条通道,抓住这些机遇的创业公司能迅速在新的技术体系之下建立自己的生态,成长为新一代的巨头公司。IT界通常认为,十年是大型计算平台的更迭周期,从2005年Google收购Android和2007年苹果发布第一代iPhone两起标志着移动互联网时代来临事件到今天,我们似乎又站到了技术变革的“十年一刻”,下一个颠覆性技术会是什么呢?
VR/AR: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VR(虚拟现实)就引发了业界的高度关注,但由于当时的技术远未做好准备,对VR的狂热到90年代后期便消失殆尽。直到2014年Facebook以20亿美元收购Oculus,VR/AR(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热潮再次来袭,当前的运算能力已足够支持VR渲染,而手机的性能也得到了大幅提升,从技术上使VR/AR爆发成为可能。由于VR/AR创造了通过手势和画面的新人机交互方式,而虚拟桌面的概念也无需再通过物理显示器屏幕尺寸来定义,使其具有成为新一代的通用计算平台的潜力。
人工智能(AI):AlphaGo与李世石的人机大战掀起了一股AI的热潮,而人工智能是一门不断发展同时很难用一句话去定义的技术,它包括深度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许多前沿技术和分支,其本质是使机器像人一样思考,甚至超越人类。当前人工智能领域最先进、应用最广泛的核心技术深度神经网络(深度学习)从2006年开始快速发展并成为人工智能的主流研究方向,而移动互联网产生的海量数据、计算成本的大幅下降和算法的快速演进使其能在这个时间点上迅速爆发。未来,人工智能包含的深度学习、语言识别、图像识别、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将更多的作为下一代硬件平台的基础设施存在,从而全面的影响和改变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方式。
区块链:作为比特币核心的区块链技术,通过去中心化的分布式共享数据库,保证了数据库的一致性、安全性及可维护性。区块链的核心价值在于创造性的解决了现代互联网TCP/IP基础协议无法解决的去中心化的信用问题,而其在比特币上的大规模应用也证明了其技术上的可行性。未来,区块链技术有可能成为互联网的基础通讯协议之一,而未来的互联网体系也将发展成以区块链为核心的多层价值体系。
颠覆性的技术变革本身就蕴含着巨大的投资机会,至于下一个十年是谁的十年,让我们一起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