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智慧政务 > 优秀案例

"上海2040"规划:提升人的幸福感

时间:2016-08-24 10:34:42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
 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起来,打造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
“上海2040”规划:提升人的幸福感
  “开门做规划”,在全过程公众参与中,“以人民为中心”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6—2040)(草案)》(以下简称“上海2040”)22日面世。
  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上海市规划和国土资源管理局局长庄少勤指出,“上海2040”将国家战略、民众期待、上海实际结合起来,更加重视创新发展,进一步突出以人为本、内涵发展的本质要求,统筹改革、科技、文化三大动力和规划、建设、管理三大环节;更加重视协调发展,进一步突出区域协同、城乡一体的空间格局,统筹好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更加重视绿色发展,进一步突出底线约束、低碳韧性的路径模式,统筹生产、生活、生态三大布局;更加重视开放发展,进一步突出上海面向国际、服务全国的门户枢纽地位;更加重视共享发展,进一步突出多方参与、协同治理的实施机制,统筹政府、社会、市民三大主体。在此基础上,在上海生活、工作、学习、旅游等不同人群,关于这座城市的真切意愿,都真正反映、具体落实到规划之中。未来,上海将成为一座令人向往的创新之城、人文之城、生态之城,“街道是可以漫步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天空是可以眺望的”,庄少勤描述道,一个提升“人”的幸福感的规划跃然纸上。
  更具活力的繁荣创新之城
  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至2040年,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
  “未来,决定一座城市竞争力的,不是有多大的产量产值,而是你有多强的创新能力。”庄少勤说,未来的上海,应该便利各类高素质人才集聚在此工作、生活、创业,激发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激发城市不断形成有机生长的旺盛生命力和持续竞争力。
  “上海2040”提出,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加快建设上海张江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引领创新经济发展,进一步强化全球金融、贸易功能,提升全球经济辐射力。进一步突出“文化兴市、艺术建城”理念,塑造国际文化大都市品牌和城市整体形象,建设世界著名旅游目的地城市,扩大国际文化影响力。发挥上海制造业优势,将承载国家战略功能、具有一定规模的高端制造业基地予以长期锁定,用于保障高端制造业发展,产业基地内用于高端制造业发展的工业用地面积不少于150平方公里。做强城市核心功能,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逐步推动城市非核心功能向郊区以及更大区域范围疏解。
  同时,建设更开放的国际枢纽门户,完善综合交通体系。规划形成国际(含国家级)枢纽—区域枢纽—城市枢纽的枢纽体系,建设浦东枢纽、虹桥枢纽和洋山深水港区国际级枢纽,进一步巩固提升上海亚太地区门户枢纽的地位,加强对区域的辐射和服务能力。形成“一张网、多模式、全覆盖、高集约”的轨道交通网络,强化新城与主城区、两场之间、新城与重点镇之间的快速联系,至2040年,基本实现10万人以上新市镇轨道交通站点全覆盖。完善城市物流格局,形成以沿海、沿江、沿湾为主、沪宁、沪杭为辅的物流通道布局。 
  更富魅力的幸福人文之城
  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至2040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100%,打造一个24小时运营的城市
  让人有幸福感的城市,必须是宜居的。
  为此,“上海2040”,着力打造15分钟生活圈,营造幸福宜居社区。坚持以居住为主、以市民消费为主、以普通商品住房为主,构建可负担、可持续的住房供应体系,新增住房将重点向新城和中心镇倾斜,适应人口结构变化和城市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四位一体”、租售并举的住房保障体系,提高租赁性住房在住房供应总量中的比例; 提供人才公寓、国际化社区等满足市民多层次、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推进老旧住宅的可持续使用。
  住下来,还要生活方便。规划提出完善公平共享、弹性包容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至2040年,社区公共服务设施15分钟步行可达覆盖率将达到100%;加强社区文化、教育、医疗卫生、体育休闲等设施的建设,提供覆盖全年龄段的公共服务保障; 打造一个24小时运营的城市,保证市民能够享受更长时间的公共服务、交通出行和夜健身环境。建设老年友好型城市,建设和改造一批适老性住宅,提高社区适老性设施建设标准,实现全市新增住宅适老性达标率达到100%。
  人的幸福感还来自于文化的滋养。“上海2040”着眼于保护城市文化战略资源,逐级分类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公共文化服务保护线等三类文化保护控制线。其中,历史文化保护线和自然文化景观保护线中的保护范围作为文化保护红线,实施最严格的文化保护政策。加强总体城市设计,形成“拥江面海、枕湖依岛、河网交织、水田共生”的自然山水格局,塑造国际化大都市和江南水乡风貌特色。
  另外,结合城市有机更新,构建高品质公共空间网络。建设高效可达、网络化、多样化的公共空间,增加广场、公园等独立占地的公共开放空间,同时积极开放学校校区(尤其是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各级行政办公园区等的附属公共开放空间。提高社区公共空间规模和密度,保证每个社区生活圈的公共开放空间(400平方米以上的公园和广场)的5分钟步行可达率达90%以上。推进“通江达海”的蓝网绿道建设,建成226条水绿交融的河道空间,形成总长度逾2000公里的慢行休闲网络,承载市民健身、休闲等功能。提升公共空间文化艺术内涵,美化城市“第五立面”,加强对雕塑、色彩、照明、广告等景观要素的整体规划。
  更可持续发展的韧性生态之城 
  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
  一座城市要带给人幸福感,无疑也应该是环境和谐、生态优美、安全可靠的。
  在“上海2040”中,提出提升城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全市碳排放总量与人均碳排放于2025年达到峰值,至2040年碳排放总量较峰值减少15%左右。加强“海绵城市”建设,提高水系连通性,市域河面率提高至10.5%左右,提高城市防汛除涝能力;增强地面沉降监测与防治能力。缓解城市热岛效应和极端气候影响。
  规划提出构建“双环、九廊、十区”多层次、成网络、功能复合的市域生态空间体系,建设崇明世界级生态岛。至204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5%以上,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5平方米以上。在生态空间格局上,郊区以10片生态保育区和9条生态廊道等生态战略保障空间为基底,推进生态林屏障建设,保护滨江沿海生态岸线和滩涂,推进国家公园以及郊野公园建设;中心城周边地区以外环绿带、近郊绿环和16条生态间隔带为锚固,防止主城区进一步蔓延;中心城内加快实施10片楔形绿地,结合重要转型地区新增若干100公顷以上大型公园,加强13条滨河绿带建设。将市域生态网络空间和重要的现状生态要素划入生态保护控制线。
  按照“上海2040”的规划,未来上海将显著改善环境质量。力争2040年PM2.5浓度控制在20微克/立方米左右,高度聚焦水环境改善,2030年前实现水功能区全面达标。加强对土壤污染的监测、修复和控制。循环利用固体废弃物,加强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原生生活垃圾零填埋的目标。
  此外,规划还提出,构建城市防灾减灾体系,保障城市安全运行。
栏目更新
栏目热门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 广告服务